曾 鶯
邵陽市花鼓戲劇團創作演出的現代戲《三家鋪》,是一出反映當前農村現實生活、體現農民愿望、歌頌農村新人的好戲。作者以敏銳的目光、嶄新的視角,反映當前農村不少地方存在不講團結、不謀發展的社會現實。通過揭露矛盾、化解矛盾、破除舊規、樹立新風,唱出了一出團結奮進、和諧發展的田園新歌。
沒有矛盾沖突,便沒有戲劇藝術。《三家鋪》的矛盾沖突具有強烈的現實感、時代感。宗族觀念和家庭矛盾雖然在當前農村并不普遍存在,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三家鋪的村民承襲著先輩們陳舊落后的世俗觀念,因為曾經發生過的宗族矛盾而保留了“三姓人”不通婚、不通人情往來、不合伙辦事“的舊規矩,這和當代廣大農民胸懷寬廣、團結和睦、共謀發展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境界是格格不入的。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和政府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推動下,億萬農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上奮勇前進,但三家鋪這個偏遠落后的山村,依然在宗族矛盾的漩渦中苦苦掙扎,面貌雖然有些改變,但仍然處于貧窮落后狀態。這里的金銀花不僅產量豐富,而且質量上乘,開發金銀花生產可以創造大量的財富,但由于交通閉塞,外運困難,想在本地加工,三姓人家又互相牽制阻攔。作為農村基層政權象征的一枚村委會公章,被活生生地劈成了三塊。這種極端行為,看起來荒唐可笑,但確是三家鋪奇異現狀的真實寫照。在修建公路時,三姓人更是矛盾百出。在占地、取土、填方等方面,都面臨著重重阻力……《三家鋪》就是通過對這些矛盾的揭露、化解和處理,終于讓團結代替了斗爭,和睦取代了隔膜,阻力變成了動力,開創了團結合作、共圖發展的新局面,表現了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幸福農村的主題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塑造人物是藝術創作的根本任務,也是表達思想內容和主題的重要手段。《三家鋪》的創作人員從典型環境和生活特殊性出發,通過各種藝術手段,塑造出一群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王石山是塑造得比較成功的,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石山是一個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大學生,他懷著建設新農村的美好理想和滿腔熱情,在改造和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個人物的設計具有時代感和新鮮感。王石山大學深造有成,文化素養很高,目光敏銳、朝氣蓬勃。他對農村非常熱愛?!斑@三家鋪真是好山好水人更好”,這是他踏上三家鋪土地的第一感覺,但他也知道,三家鋪這個小小的社會,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貧窮落后的現狀,使他感到一種壓力,村民的陳舊觀念和偏見,又使他感到茫然。當他第一次出現在三家鋪村民面前時,不少人向他投來了驚異和誤解的目光,不少人認為一個堂堂的大學生不去城市施展抱負而來到這個窮山寨,不是他的肢體殘缺,就是患了精神病。對于部分群眾的驚奇和誤解,他處處坦然,不作半點解釋,只暗暗下定耍在三家鋪扎根、發展、創業的決心。
王石山雖不是三家鋪土生土長的人,但已在這里安家落戶,就必然與趙錢孫三姓人發生聯系,并隨之發生各種矛盾。如第一場,為出售和收購金銀花,錢家與趙家發生了矛盾沖突,王石山是趙家的上門女婿,自然卷入矛盾之中。他收購了趙五爺的六十斤金銀花,引發了正在申辦金銀花加工廠的錢二嫂的誤解,錢二嫂用抬高物價來壓制對方。當王石山將收購到的金銀花以原價轉讓給錢二嫂時,錢二嫂深為感動,一場矛盾沖突便煙消云散。王石山這種處理與化解矛盾的手法,表現了他的巧妙的工作藝術和高尚的思想品德?;ゲ煌ɑ槭侨忆伡彝ッ艿囊粋€重要表現。王石山通過為孫老三和自己的岳母吳再蓮的黃昏戀牽線搭橋,以此打破三姓互不通婚的僵局,消除宗族之間的隔閡。但他的這種良好舉動,卻遭到孫家媳婦李翠花的嫉妒和攪亂,又引起妻子的誤解。看起來這是婚姻矛盾引起的風波,實際是陳舊觀念和現代意識的碰撞。面對妻子的誤解和責罵,他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我為媽牽線搭橋,除了化解三姓的隔閡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媽應該享有自己的晚年幸福?!蓖跏降慕忉尩玫搅似拮拥恼徑夂椭С?,但遭到了家庭觀念特別嚴重的長輩趙五爺的強烈反對和痛罵。他斥責王石山是不忠不孝不義的罪人,是趙家的叛徒。面對以趙五爺為代表的封建宗族殘余勢力的進攻,他針鋒相對,以作檢討的名義,用一段思想深遂,觀點鮮明的唱詞,向村民揭露和批判封建宗族觀念的危害,消除三家鋪不和諧的噪音,掃除奔向小康的路障。在修建公路的問題上,王石山更是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難。在“順水船突遭遇暗礁險灘”這一中心唱段中,王石山盡情地渲泄了自己的內心情感,抒發了他不辜負黨和人民期望而奮勇拼搏的堅強意志。他冒著妻子要離婚的風險,把自己的宅基地讓給孫四嫂。他用榜樣的力量贏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把三姓人凝聚在一起,同心協力,奮勇拼搏,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公路修通了,譜寫了三家鋪村改天換地、脫貧致富的新曲。王石山的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也在改舊換新的過程中呈現在觀眾面前。
《三家鋪》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別出心裁,舞臺布景和演員服裝都采用了紅、黃、藍三色元素,以表現趙錢孫三姓人的性格特征。在表演上突出現代感和時代感的同時,也借鑒和運用了一些傳統表演形式來表現人物。如孫老三與吳再蓮的月夜約會,就借用了傳統戲中表現戀愛、婚姻一些程式和手段;在修路工地上,錢漢寶與李翠花抬石頭時,也采用了傳統的一些身段和步伐等,這種表演活躍了舞臺氣氛,增加了趣味性和觀賞性。導演還運用一系列夸張、浪漫的手法來進行舞臺處理。如在序幕中,為了表現三姓人的強烈對抗,讓趙五爺舉起斧頭,將象征著權力的公章一劈為三;舞臺布景又將劈碎了的公章放大,自始至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直至尾聲,團結已代替了分裂,和諧取代了磨擦,破碎的公章變成了金光閃閃的“金花鄉三家鋪村民委員會”的新公章。這種前后照應,以舊換新的處理,構思巧妙,寓意深刻,深化了主題。
不可否認,《三家鋪》還有一些需要加工磨練之處,但整個演出還是比較成功的。主旨立意深刻,人物形象鮮活,語言生動,且生活氣息濃厚,地方色彩鮮明,是一曲現代農村和諧發展的田園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