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強
面對日益多元化的社會訴求,以及城市電視臺之間白熱化的競爭,一種區別于傳統新聞模式而一改常規常態的民生新聞,憑借自身獨具的新聞視角和新聞語態,漸漸地在電視新聞界嶄露頭角。同時,它的興起也為城市電視臺新聞節目的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情況下,有人提出了民生新聞的出現是中國電視發展的第三次革命。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民生新聞是有缺陷的。
一、民生新聞的現狀和缺陷
(一)題材俗媚,內容淺薄
現如今電視民生新聞的選材和報道多給人一種孤立報道的感覺,對新聞僅僅只是停留在對事件的簡單報道,對新聞發生的社會背景,沒有給予很好地挖掘和全方位的報道,更對事件本身的意義和未來趨勢沒有核心化剖析和遠瞻性思考。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歸根到底源于日益激烈的城市電視臺之間的競爭。為了爭取更大的收視效益而一味的去迎合觀眾的獵奇與娛樂心理,趨于低俗趣味,把“腥”和“性”的內容和場面視為難得的鏡頭,用一些隱性采訪的方式追拍婚外情、打架斗毆、倫理、兇殺、車禍等等這樣血跡斑斑、尸體橫臥、行竊過程,并將這樣的場面赤裸裸的呈現在電視屏幕上,民生新聞里充斥著這些鄰里糾紛、街頭鬧劇。當這樣的報道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時,它的新聞價值又在哪里?觀眾對這種新聞鬧劇失去了新鮮感時,民生新聞將何以尋找發展之路呢?
(二)曝光負面,輿論失衡
不可否認,我國60%的受眾文化層次較低,他們對信息的判斷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受表面現象的誤導。如果媒體不能在此進行客觀引導,大量的負面新聞會對人的心理產生消極影響。我覺得作為一個新聞從業者,應該明確一點,輿論引導不等于輿論監督,也不等于輿論批評與曝光。生活里包含了美與善,也包含了丑與惡,作為媒體應該兼顧兩者,不能只顧尋找收視噱頭而一味地挖掘陰暗面,要肩負起媒體輿論導向的責任,并做好社會主流文化的有機引導,使之達到一個最佳的平衡。
(三)城市語態,農民失語
電視民生新聞將自己的報道對象與受眾群體定位于平民百姓,而這個百姓僅僅局限于市民。現狀的民生新聞通常將城市居民替換了百姓這一個概念,將占有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民群體放置于邊緣地位,遠離新聞中心。當然,造成這一原因除了農民自身處于弱勢群體,自身缺乏利用媒體來發言表態的意識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城市題材遠遠比農村題材更具有收視率。在收視與新聞受眾兼顧的大前提下,如何拓寬民生新聞的新聞對象成為一項新的研究課題。
(四)內部管理上有所失衡
現在,媒體一般在內部運行機制上都采取“績效掛鉤,按件計酬”的分配方法,欄目也講究信息量、時效性和稿件份額。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經濟指標,過分強調競爭領先,在內部管理和考核上缺乏科學、合理、規范的考核方式,而落入欄目制片人一味追求自編稿件條數。記者追求多上稿件多得報酬,反倒是質量考核的標準被模糊,出現了“優稿”、“劣稿”一捆上桿的僵局。尤其可悲的是,在這樣一個大的創作背景之下,使記者不愿意在深入采訪上下功夫,也不愿意下力氣去做調查式、深入式報道,于是就出現了有聞必錄和大量膚淺瑣碎的低品味、低質量的報道。
二、民生新聞的未來發展
2002年,江蘇電視臺開辦《南京零距離》欄目,率先提出了“電視民生新聞”這個概念。如今,民生新聞已經在中國電視落戶了整整七個年頭。它以相同的新聞本質和定位、不同的欄目風格在全國各大電視臺扎根落戶,經過數年在受眾市場的實踐,已經形成了特定的話語模式和語言表達方式,其發展也相應進入一個瓶頸期。如果繼續大規模的克隆和模仿不僅不會發展,反倒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從而失去對此類新聞的關注。在此,我列出自己對此類新聞未來發展趨勢的看法。
(一)民生新聞的分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新興階層的產生,加速了“民生新聞”的分化,新興階層要求政治話語權,這是我國新聞傳媒業呈現的一種大的趨勢。如果說,民生新聞的產生是滿足了寬泛意義上的市民階層的需要,那么“民生新聞”的分化則是應對這些逐步分化為不同社會層次群體的需要,而這種需要由一般信息轉為利益表達,民生新聞作為某一群體代言人的形象定位出現。
(二)建立獨具特色的民生新聞品牌
民生新聞想要發展壯大,就應該加快自己的品牌建設,實行可持續發展,在大宗旨不變的前提下,拓寬新聞內容。記者在每個新聞事件作出報道時能拓寬思路,挖掘與民生有關的各種政治法規、時政新聞等等,用以來擴大民生新聞的內容量,增加民生這一詞的厚度,從而真正做到提升民生新聞的品格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