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華
象征性作為一種形式,蘊涵著特定的含義,它使得紋樣具有獨特的魅力。象征性廣泛運用在苗族傳統服飾紋樣中。苗族傳統服飾紋樣按照象征性含義的不同,可大致劃分為力量性、生命性和吉祥性三種類型。
一、力量性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非常低下,面對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雷鳴閃電、山崩地裂、洪水滔天以及生老病死等現象,無法用科學的方法加以解釋;面對險惡而奇特的自然環境,既充滿了恐懼和神秘,又抱有希望和幻想,并將這種主觀意識強加于自然,認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靈魂的,神靈無處不在,無所不能,于是,原始神靈的力量崇拜就產生了。因此,有學者認為“世間最有力量的象征就是神靈,神靈與神話故事世代相傳,以其潛移默化的能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生活。“
苗族在其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同樣經歷了從原始人類混沌時期的“萬物有靈”認識觀,演化成“神靈崇拜”的巫術活動以至宗教信仰的形成這一過程。苗族先輩在變幻莫測的大自然面前,在與自然界的對立之中,從最初的恐懼、崇拜開始,繼而祈望自己擁有巨大的力量,以征服自然、征服猛獸、征服敵人。這種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是苗族人的精神支柱,因此,代表著苗族人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性紋樣開始大量出現,并體現在服飾上。
在苗族服飾紋樣中有許多龍紋,其形態是綜合了飛禽走獸及其它動物最突出的特點后,經過創造性的藝術加工而塑造的(如圖1)。它特定的寓意是:寬闊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鷹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征英武,獅鼻象征寶貴,金魚尾象征靈活,馬齒象征勤勞善良等等。總之,龍代表的是英雄之美、力量之美。同其他民族一樣,苗族人民把龍的形象比作堅毅、強大、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象征,并以有這樣源遠流長的龍文化而感到自豪。在湘西苗族山寨,保留了“接龍”的習俗。接龍時,山寨苗王所穿的接龍衣,衣領及胸前背后都刺綴著成對的龍。
在苗族傳統服飾紋樣中,雞紋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不過是理想化的雞。在苗族姑娘們的衣背、衣袖和圍腰上隨處可見那似雞非雞的飛禽,有的頭如孔雀,張開雙翅作飛翔狀,有的頭如龍頭,頂上有冠,或單獨使用或周圍配以花卉、蝴蝶(如圖2)。雞,在苗族人心目中,己不僅僅是盤中餐、桌上菜,不光是作為一種美味佳肴,而更主要的是它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繁榮昌盛的象征,并具有一種不可估量的神秘力量。首先,苗人寵愛雞,認為雞有呼喚光明、驅除黑暗的能力。其次,在苗族人的傳統意識里,雞不僅具有呼喚光明驅逐黑暗的神威,而且還具有驅逐鬼邪的神秘力量。
二、生命性
生存、繁衍是人類發展的基本需求,因此生命意識與繁衍意識也就成為人類發展的基本文化意識。實際上,繁衍意識也是生命意識,二者都是對生命無限延續的關注。
苗族的生命意識源于原始社會,因為人多才能抵御自然災害和戰爭的威脅,所以人口繁殖對于苗族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日常生活格外強調種族繁衍的觀念。苗族人民在服飾上使用最多的交魚紋樣,象征著生命性。
苗族服飾中頻繁出現的魚紋圖案一般都呈正圓形。圖中描繪出兩尾身體緊密相貼的魚,魚體頭大尾細,呈弧形一條魚的魚頭嵌入另一條魚體卷曲成的凹陷處,成兩魚體抱合狀。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圖案中,對兩尾魚的描繪并非完全相同,而是將其中的一尾魚有意識地畫得與另一尾魚有所差別,如魚眼的神態,意在顯示這是兩條性別不同的魚。在現實生活中當然不會出現這種兩條魚抱合的情況,這是苗族人民在觀察自然的基礎上高度抽象凝煉出來的圖案(如圖3)。
苗族服飾中,交魚紋是一種構圖能力極強的基本單元。它既可以作為整套衣裙的主體紋樣使用,也可以和其他圖案單元拼合成復合紋樣去裝飾整套衣裙,還可以作為服飾紋樣中填補空白的陪襯紋樣使用。隨著出現場合的不同,交魚紋圖案在整套裝飾紋樣中所處的地位,雖然可以千差萬別,但它代表的象征意義卻無二致,都是作為兩性結合的象征物出現,寄寓了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禮贊。這是一種高度抽象化了的生殖崇拜。將這樣的圖案融入到苗族服飾紋樣中,用意在于祈求個體的世代延續、家族的興旺繁衍、民族的繁榮昌盛。
在苗族傳統婦女服飾上,每件衣服都要繡上花朵和“八寶”,特別是在婦女胸前的圍兜一塊吊鐘似的繡片上,一定要繡上一大朵盛開的花卉。其實,這花朵和“八寶”是生命繁衍的象征。從外形上看,花朵似女人的外陰,花心似女人的陰蒂;從內涵上看,是以花朵盛開、枝葉茂密、果實豐盈來隱喻女性生殖力的。另外,也有大量的諸如“娃娃采蓮”、“蓮花娃娃”、“娃娃坐蓮花”、“魚戲蓮”、“魚唆蓮”等題材,是以蓮花象征女性或愛情,都是原始女性生殖崇拜觀念的遺存。
苗族服飾紋樣中,石榴也是婦女們喜歡表現的題材。石榴多籽,與魚、蛙所隱喻的意思相同。除此之外,還有用器物表達生殖繁衍的祈望,如花瓶、水壺等。在原始觀念中,盆、瓶、缸、甕、壺等容器和母系氏族社會出現的葫蘆一樣都是代表母腹,象征人類始祖生育之器。生命從盆、瓶、缸、甕、壺中而來,即由母體而來。如此例證之多,不勝枚舉。
三、吉祥性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氛圍,孕育出不同的民族觀念。它反映在民族的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宗教觀、藝術觀、哲學觀乃至整個民族信仰中。其中吉祥觀念頗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吉祥觀念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特定心理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向往和追求。這種觀念把紛繁的事物加以區別、梳理,將某些事物視為吉祥征兆,使人們相信,利用這些事物能夠避禍免災、納福吉祥、從而獲得吉慶祥瑞、平安如意的結局。因此給予它們多種表現形式,引導人們趨吉避兇。這是人類共同心理基本需求的特征。
在苗族的傳統文化中,象征吉祥含義的紋樣是與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緊密的關聯。長期以來,苗族服飾所表現出的對世俗功利性愿望的不懈追求之所以長盛不衰,與其生活環境、民俗習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有著密切的關系。苗族人民始終追求吉祥美滿的生活方式,服飾紋樣都被約定俗成地作為美好意義的象征或符號。這些紋樣都包含了相應的吉祥觀念,以至于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從吉祥觀念所表現的內容來看,主要包括驅邪避惡、納福迎祥以及喜慶如意三個方面。
驅災避邪的紋樣表露了人們對拯救苦難的民族英雄或神靈的崇拜以及對橫掃邪惡的正氣的渴望。如滇東北苗族婦女有一種漂白布花裙,裙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分裙基為白色,由七或九根白線連綴,使裙基呈皺折形。七根連線,示意苗族是由七個祖先的子孫繁衍而來;九根連線,示意苗族由九個部落組成。披肩和裙子造型表達了苗民懷念遠祖的信仰,將對先祖的懷念印刻在服飾上,其作用在于驅災避邪、驅魔鎮身,祈求先祖保佑。
納福迎祥圖案在苗族服飾紋樣之中運用得非常廣泛。其寓意所表達的中心主題是“吉祥”,它是中國民間美術延綿了幾千年的永恒主題。“吉祥”本意為美好的預兆,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吉祥是對未來的希望和祝福,具有理想的色彩。吉祥是中國人對萬事萬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裝飾至善至美的本質。
喜慶祝壽的題材與造型在苗族服飾中不乏其例。如:年年有余、麒麟送子、五福臨門、魚躍龍門、福祿壽喜、龍鳳呈祥、喜鵲鬧梅、鴛鴦戲水等。有的圖案或題材在民間家喻戶曉,有的則成為約定俗成的程式化語言符號廣為流傳,經久不衰。這些圖案作為一種特殊的美學符號,成為民族表達審美心理的一種特定形式。
苗族服飾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給人以無盡的視覺美感;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它又反映出創作者對社會、生活、自然的理解,展示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審美理想。經過千百年的歷史傳承、演變和創新,苗族服飾包含了更為豐富的語匯,蘊含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深厚的文化積淀。
苗族的服飾紋樣通過依存于服裝,體現了實用與裝飾共融的統一性,表現出本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顯示了苗族原始古樸的崇尚意識,也反映出滲透和交融其他民族和近代藝術多姿多彩的和諧美,它是苗族歷史、文化、藝術、信仰的再現。這種審美性值得我們在現代服裝設計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