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諧思
近年來音樂教育(表演)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過,多年來形成了一個觀點:堅持實踐的觀點和不必全盤“學院派”的觀點。這個觀點的形成給音樂教育(表演)專業的教學指明了發展方向,但并沒有形成真正適應該專業特點的舞蹈形體教學教材,大多數采用簡化版的“學院派芭蕾基訓”教材,但由于音樂專業的學生受自身條件的限制,這些教材的實施在他們身上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其結果是教師教得很難,學生學得吃力,因此,科學設置課程以及相適應的教學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
音樂專業的學生普遍舞蹈基礎薄弱,而不少舞蹈教師以填鴨式的教學手法,簡單僵化地照搬“學院派”“芭蕾形體”教學程序,再則專業舞蹈這門課程設置是四年、而音樂專業的課程設置只有一年或兩年,由于課時短而少,只能一味地要求學生記住組合動作的要領,動律和要求,很難達到訓練目的,因此更加深了這門課程的難度,想想就只能要求形似。在實際教學中“開、繃、直、立”的“開”度沒有解決,那么學生“繃、直、立”就是僵硬的。“開、繃、直、立”是建立在全身松馳狀態下的,反之是僵硬的。所以說“開”度不解決,就談不上“繃、直、立”。更談不上神似。
我們經常把形體訓練和舞蹈表演統稱為形體課。舞蹈是一門獨立的表演藝術,無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畫,情境的展現,情感的抒發,都要求演員具有高水準的舞臺表現力。從近年的青歌賽中幾個獲獎的曲目中可以看出參賽選手有很強的舞蹈表現力,他們的形體,他們的舞蹈表演使他們的作品在舞臺上光彩奪目,其舞蹈功底可與專業舞蹈演員比美。可見音樂專業學生舞蹈形體訓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舞蹈表演決定了形體表達的重要性,它也是培養音樂專業學生表現力的一個重要基礎環節,人體的每個部位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在相互協調中形成完整統一的表現力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因此,音樂專業學生訓練的重點是發揮各部位的內在情感的綜合表現力和肢體動作的協調性,使內心的激情能夠準確地通過全身的肌肉、骨骼運動以及呼吸表情等。以妙曼多姿的動作語言傳達出美的內容。所以說形體訓練和舞蹈基礎課不能混淆。
一、動作的協調性是提高形體素質加強形體可塑性的關鍵
“藝術美”是一種持久性的氣質和魅力,這種氣質和魅力的形成需要一段時間系統訓練獲得,更為重要的是“藝術美”是靠一個整體結構來獲得和展現的。人體是藝術表現整體結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正確優美的身體姿態是藝術表演完美與否的重要前提,形體訓練是舞蹈專業學生的基礎訓練,其最終目標是改造自然狀態的形體,使之趨于藝術的和理想的狀態。那么音樂專業的學生動作的協調性是訓練好形體的重要前提。試想一個動作都不協調,他們的形體會美嗎?因為形體美在舞臺上表現時是流動的,而不是固定不動的。人體美的形成應該包括兩個層面;其一人的體形、體態、容貌等。其二通過體形、體態、容貌反映出“人”所具有的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理想的形體必然是這兩個方面的和諧統一。可以說舞蹈形體訓練是舞臺表演所必須具有的身體素質,動作協調性訓練是訓練好形體的關鍵。
下面是兩個具體施教的方法:
1、采用直觀與思維相結合手法,通過舞蹈小組合訓練以解決其動作的協調性。舞蹈技能的掌握是從建立感性認識開始的,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思維理解建立起完整,正確的動作概念。我在舞蹈組合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身體感受等感觀來感知動作,獲取直接經驗與感性認識,同時啟發學生思維去理解動作原理、運動路線。并與自己本專業相聯系,把所學的舞蹈技能運用到歌劇演出和校外演出活動中去。
2、面向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
舞蹈必修課是音樂專業舞蹈教育的主要內容。音樂系學生舞蹈基礎普遍很低,有的學生幾乎無法開步,這就要求我們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舞蹈基礎來確定教學目標,使教學獲得實效。由于人的身體條件的差異性,必須區別對待,確定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所能達到的目標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二、因材施教科學訓練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形體訓練的首選教材都是學院派的芭蕾基訓教材、教材的規范嚴謹是不容置疑的。舞蹈專業的學生形體訓練具有打基礎的性質,改善自然條件,培養和訓練節奏感、律動感以及動作的協調性,調節肌肉用力與放松,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傳遞出優雅的氣質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那么音樂專業的學生他的節奏感強于舞蹈專業的學生,所以說我把肢體的協調性訓練擺在第一位,也就是本文說的第一大點。根據音樂系學生節奏感強的特點,我在形訓中對音樂的選擇也特別講究,比如:
1、芭蕾基訓中“Batterrent,Tenclus”(巴特芒湯丟·擦地)是訓練腿部和加強延伸感的動作,其節奏性具有方整性。根據手位、腳位及身體的不同姿態,會產生諸如優雅、高貴、舒展、嚴謹等審美想象。因此,選用4/4或2/4拍子旋律、典雅、樂句方整,節奏鮮明、有力的伴奏樂曲較為恰當。
2、在練習Adagio阿達糾(控制)動作時,選用鋼琴家肖邦的《即興幻想曲》中的中間段落,其音樂優美、抒情又有一定力度,能與控制的動作融為一體。
3、在練習Batterrent,frappe巴特芒·佛位佩。(小彈腿)動作時,采用風格明快,節奏清脆的《嘉禾舞曲》和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舒伯特《F小調音樂瞬間》,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鵝舞》等曲子。音樂系的學生對這些曲子都比較熟悉,很容易產生共鳴,容易讓音樂與舞蹈動作更加水乳交融。
芭蕾形體教學過于強調“開、繃、直、立”,很容易把學生的身體練僵,特別是非舞蹈專業學生表現得尤為突出,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踐中加強了對學生的放松訓練,訓練的內容有:
1、現代舞:現代舞在這方面有獨到之處,從訓練角度看,現代舞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放肢體和運用肢體,其收縮和放松,吸氣與呼氣等訓練方法能讓學生在自然狀態下跳舞。從內容和程式的角度看,現代舞打破了一切程式的約束,豐富了舞蹈表現力。在自然的節奏啟發下,自由地舞蹈,肢體得到了全面放松,使學生能自如地控制肢體,做到挺而不僵。
2、身韻訓練:對頭、肩、手臂、腿部、腰部軀于進行訓練處,我加強身韻訓練中“呼、吸”的訓練。身韻訓練的基本動作要素是“形、神、勁、律”。其規律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這四合中“形、神、勁、律”都由氣息帶動。所以我在進行“呼吸”訓練時碰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呼吸”訓練教學中“吸”氣的訓練過程中發現每個學生的小腹部往外凸,我在想為什么呢?為此我查閱歌唱呼吸訓練的方法:現在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這是目前聲樂界大多數人認為最科學最可取的歌唱呼吸方法,也就是說吸氣時腹部向外突出,胃下降,橫膈膜下降,呼氣時腹部向內收進,胃上升,橫膈膜還原。而舞蹈呼吸訓練跟胸腹式呼吸方法剛好相反,找到了問題癥結,在教學中我反復說明示范,學生清楚地理解了舞蹈“呼吸”與歌唱“呼吸”的區別,訓練做到了運用自如。
三、合理科學分配課時量保證教學質量的完成
合理分配課時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大家都知道藝術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教育,有其獨特性和特殊性,它的特殊性體現在教學的“連續”,如果不連續會造成教師為了趕進度,教完了事,不管學生是否消化吸收。比如:有一個班每周一節形體訓練課,一學期按十八周計算共18課時,如果每周二課時形體課,按十八周計算共36課時。如果在課時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每周課時量,縮短周期量,也就是說,18課時每周2課時,9周上完。36課時,每周4課時,9周上完。這樣的話能保證教學的連續性(舞蹈專業學生不存在這個問題),就不會出現這周教完的組合,學生下周忘得一干二凈,教師又得重頭再教,這樣勢必影響教學計劃的完成,達不到教學目的更保證不了質量的提高。
總之,舞蹈形體表演訓練是一門復雜的教學科目,尤其是對非舞蹈專業學生的教學、目前尚處在一個起步和探索階段,尚未完善,更談不上統一教材。形體訓練課也是改革開放后逐漸從舞蹈基訓中分離出來的一門學科,這就決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必然聯系。本文站在音樂專業的角度,從科學設置課程以及舞蹈形體教學科學性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很不成熟,希望能得到同行們幫助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