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平與沖突研究所》網站12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水武器” 印中關系最近的齟齬之中,印度媒體對氣候變化這一熱點問題出奇地保持安靜。從表面上看,這兩大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上觀點是一致的。但深入研究后會發現,氣候變化或許是印中潛在的最大爭論點。
青藏高原的冰川是亞洲多數河流的水源地。這些河流是南亞次大陸的生命線。全球氣溫在下個50年預計升高2-5度。作為全球氣候條件的晴雨表,青藏高原亦會這樣。隨著冰川融化,相關河流會面臨短期洪災。冰川消融將大大減少印度北部河流流量,加劇資源短缺和競爭等問題,也會影響喜馬拉雅水系流經的11個亞洲國家。
但中國卻不受此影響。中國對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東部省份以及如何改變南亞有更多自主權。對青藏高原河流的管控讓中國有權使用和改道——是否給東部省份增加供水,發更多電,或借水懲罰南亞。這些行為會破壞南亞次大陸依存的水資源供給,影響南亞地緣政治。
因為水資源與南亞次大陸在水控制和供給上已經緊張的政治密不可分,中國的“水武器”不可小覷。氣候變化加強了中國對南亞的影響力。中國和印度(以及其他南亞國家)在這個領域的任何沖突會使印中邊境沖突黯然失色。
印中已簽署備忘錄,建立“專家級聯合機制”,每年雨季期間交換雅魯藏布江和薩特累季河的水文數據。但考慮到現有挑戰的程度,需要同中國在印度河用水條約基礎上簽訂更廣泛有效條約,提前應對水資源的分配、改道以及相互溝通問題。這種協議應成為地緣政治緊張的印度北部貿易得以加強的基礎。
如果中國不愿建立正式機構管理這一問題,南亞國家會一起加以反對,因為這些國家都受到中國“綠色武器”的傷害。在水資源這個問題上,疏遠的鄰居必須聯合起來,以復興不然就會分裂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作者帕杜科勒,周銘譯)
環球時報200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