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和
華佗,漢末名醫,今安徽毫縣人。精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擅長外科。發明麻沸散,成為世界上首創麻醉術并成功實施剖腹手術的外科醫生。華佗還創編了“五禽戲”,日日操練,老當益壯,活到百歲。(見《后漢書》載:“華佗曉養生之術,年且百歲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
“五禽戲”的典故
公元198年某日,學生吳普來探訪高壽的華佗。見老師耳聰目明,思維敏捷,步履輕健,忙向老師求養生妙術。華佗日:“人體欲得運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尤戶樞,終不朽也。”意思是說,人們要經常參加運動或勞動,但應避免過于勞累。經常活動可加快食物消化,使血流循環暢通無阻,從而不生病。這就像門樞軸,時常使用轉動,就不會僵澀失靈。
于是華佗帶吳普到戶外曠場,親授他創編的“五禽戲”。但見華佗先仿虎之撲動前肢,又仿鹿之伸轉頭頸,再仿熊之伏倒站立,繼仿猿之腳尖縱跳,后仿鳥之展翅飛翔。其套路有序,姿態逼真,動作有力。華佗解釋道:“摹仿五種禽獸之動作,虎,取之猛也,甩臂、踢腿要有勁;鹿,取之巧也,伸轉頭頸、舉手投足動作要靈巧;熊,取之懶也,伏倒起身動作求緩求沉;猿,取之躍也,跳動、攀爬要求活躍輕巧;鳥,取之飛也,耍習輕工,手足輕飄而動。”
末了,華佗又敦促吳普,操練“五禽戲”須天天堅持,日久方能奏效。吳普牢記老師教導,每日聞雞起舞,勤練“五禽戲”每個動作。熟練以后,又自我約法三章:早不練功不著衣,午不練功不進食,晚不練功不上床。還請妻子監督,不管酷暑隆冬,下雨刮風,從不間斷。90多歲時,吳普仍“耳聰目明,齒牙完整”。華佗另一學生樊阿,也因勤練老師的“五禽戲”,最后“壽百余歲”。
“五禽戲”具體操作
據最早記載華佗“五禽戲”的古籍《養性延命錄》,淺譯如下:
虎戲:四肢著地,向前用力跳躍3次。回頭轉身,向后跳躍3次。伸長腰,頭仰天,再向前、后各撲躍7次。
鹿戲:四肢著地,向上伸長脖子,轉動頭頸左顧右盼。左顧時縮左腿伸右腳,右盼時縮右腿伸左胸。如此各做3遍。
熊戲:仰臥,雙手抱膝,抬頭,身子向左、右各滾動7次。后蹲地上,雙手掌分別在地上支撐7次,動作力求緩慢、沉穩。
猿戲:雙手握桿懸身,如今人練單杠引體向上,作7遍。后以腳鉤杠倒懸,左、右腳各懸掛7遍。后以腳鉤杠倒懸,左、右腳各懸掛7遍(無此功力者,手可著地)。
鳥戲:單腳站立,另一腳提到頭后用手握緊,如金雞獨立狀,有功力者獨立時間愈久愈好。然后雙腳站立,兩臂平仲,用力上下擺動,如鳥兒展翅,做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