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林
2009年9月16日,陜西省圖書館迎來了建館100周年紀念。100年來,幾代圖書館人歷經時代的風雨滄桑,堅守這片公益文化事業的凈土,在保存民族文化遺產、宣傳科學知識、普及文化教育、促進社會文明建設等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開創了陜西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輝煌歷史。
在風雨如磐的20世紀初,陜西的有識之士以開啟民智、興學育才為宗旨,打破了舊式藏書樓的束縛,積極倡導建立新式的公共圖書館。1909年9月,陜西省圖書館正式建成,順應了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由封閉到開放的歷史潮流,是我國成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也是西部地區最早成立的省級公共圖書館,在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最初的陜西省圖書館名為“陜西圖書館”,館址在西安梁府街(今青年路)學務公所內。1915年5月遷至當時的繁華市區南院門,合并“勸工陳列所”,同時兼管“西安碑林”等文物單位,館合和經費都有所擴大。1927年更名為“陜西省立中山圖書館”,同年7月6日更名為“陜西省立第一圖書館”。1937年4月12日更名為“陜西省立西京圖書館”。在最初的40年間,得益于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陜西省圖書館秉承“一日收藏舊籍,二日廣征群籍,三日列邦新書,四日吉金樂石”的藏書原則,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藏書規模。至今仍然作為“鎮館之寶”的宋元刻本《磧砂藏》、清代雍正銅活字印本《古今圖書集成》等古籍珍本基本上多在那時成為館藏。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陜甘寧邊區政府西安軍管會文教委員會接管西京圖書館并改名為“陜甘寧邊區西安圖書館”,1950年4月又更名為“陜西省西安人民圖書館”,1953年7月起正式定名為“陜西省圖書館”。1958年7月,新建的2800平方米閱覽大樓建成開放。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陜西省圖書館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陜西省圖書館各項工作擺脫“文革”的干擾,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迎來了事業發展的新的春天,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服務規模不斷擴大,館藏總量超過200萬冊。
1996年,由于西大街館合面積狹小、設施落后,不能滿足廣大讀者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在西安長安北路與南二環路交會處建設陜西省圖書館新館。新館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主樓12層,裙樓6層,設計藏書容量400萬冊,閱覽座位2000個。新館實行閱藏合一、借閱合一的大開間開架借閱,并設有報告廳、多功能廳、展覽廳、多媒體教室、讀者餐廳等,面向廣大讀者開展形式多樣的講座、展覽、影視與音樂欣賞、教育培訓與生活服務。特別是新館先進的計算機自動化管理系統和豐富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增強了陜西省圖書館在網絡環境下的文獻信息服務能力。2001年9月30日,陜西省圖書館新館正式向廣大讀者開放,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被譽為“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省級公共圖書館”。
近年來,陜西省圖書館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公益、平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把“以人為本,服務至上”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基本宗旨,全館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1提供開放式的個性化服務,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堅持一年365日天天開放,每天開放時間長達12小時,簡化辦證手續,吸引八方讀者來館閱讀,年滿12周歲以上的讀者,持本人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均可辦理借閱證,對殘疾讀者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借閱冊數和借期上給予優惠,外籍人士也能方便地辦理借閱證。
2努力作好讀者服務工作。新館開館以來,平均每天接待讀者2000人次,周六、周日、節假日達3000~4000人次。每年平均接待讀者逾100萬人次,讀者接待量位居省級圖書館前列。2008年全年外借書刊51萬余冊次,為原老館時的6倍多。每個借閱窗口均放置讀者意見本、設立電話投訴,定期舉辦讀者座談會,在網站及閱覽室均設立讀者需求表等方式,廣納讀者意見。
3在傳統借閱服務的基礎上,一方面,利用新館良好的設施條件,節假日廣泛開展講座、展覽、讀者座談、影片展映、征文等各種讀者活動,僅2008年就舉辦講座、展覽300場,同時面向廣大讀者和圖書館工作者開辦計算機、英語、圖書館學等各類教育培訓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開展高層次信息咨詢、課題服務和文獻開發工作。逐漸加大對館藏文獻深加工的力度,積極開展文獻信息增值服務,提高文獻服務層次。
4在認真做好印刷出版物借閱服務的同時,抓緊以陜西特色文化資源為重點的數字化建設,加強網上數字化文獻建設和推介服務。目前,陜西省圖書館已擁有了一定規模的數字化文獻資源,通過本館網站(www.sxlib.org.cn)每天24小時向社會提供包括10多萬種電子圖書、8000多種電子全文期刊、數百種電子全文報紙、100多個專題數據庫以及依靠本館力量建設的陜西地方特色文獻全文數據庫等多種數字文獻閱覽服務,館藏網上數字資源實現對持證讀者全面免費開放。截至2009年8月31日,陜圖網站總點擊數超過22.41萬人次。
5不斷加大延伸服務的力度。2005年6月1日,陜西省圖書館的少兒分館正式開放,凡3~16歲的孩子,均可以免費免證到館閱覽。截至2008年底,少兒分館藏書量已達50510冊,年接待讀者(含少兒電子閱覽)6萬余人,外借圖書近15萬冊,辦理借書證5000余個。此外,每年通過舉辦30余次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讀者活動,開辦英語、繪畫、速記等各種類型的少兒培訓,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展示才華、放飛夢想的平臺和放眼世界、增長知識的窗口。
2006年3月17日,陜西省圖書館省藝術學校分館正式向藝校師生開放。省藝術學校分館面積200余平方米,全部實行現代化的計算機管理。分館入藏圖書共計14000余冊,小海豚網絡樂園配備計算機70臺及打印機、掃描儀等設備,既保證了學校電教課使用電腦的需要,也滿足了學生課余上網的需要。陜西省圖書館藝校分館的開放不僅為學校廣大師生提供了享受課余文化生活的良好場所,同時也是我館又一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截至2008年底,藝校分館閱覽室共接待外借4592人,外借圖書6000余冊。
2006年12月,陜西省圖書館圖書流動服務車正式啟用。車上配有筆記本電腦、打印機等先進設備和圖書館計算機管理服務系統及開放式書架,可載藏圖書5000多冊,可在企業、社區、校園及廣場等各種人群聚集的地方,為廣大市民提供現場辦證、借閱書刊、圖書預約及信息咨詢等服務,車上采用無線上網等現代技術手段與總館互聯,可實現與總館圖書通借通還。目前,陜西省圖書
館已經開展服務的流動點達到14個。
2008年12月3日,由陜西省殘疾人聯合會與陜西省圖書館聯合開辦的視障閱覽室正式建成開放。該室目前收藏各類盲文圖書和視聽資料1200多冊(件),配置電腦、盲文點顯器、盲文刻印機、盲人讀書機、多功能視頻助聽器、傳真機、CD錄音機、觸覺語音地圖、多功能盲杖等國內外高科技視聽產品,通過明盲文轉換軟件及語音軟件,實現圖書文獻電子化盲文閱讀、語音閱讀、網上交流信息、讀寫文件、刻印文件等多重功能。視障閱覽室的建立,為廣大視障讀者提供了真正的無障礙閱讀,讓更多的弱勢人群享受到閱讀的快樂。
6積極開展圖書館協作、協調工作和市縣館業務輔導工作。作為陜西省圖書館界的龍頭館,陜西省圖書館承擔著全省公共圖書館的館際協作、協調和市縣館業務輔導工作。每年編輯《陜圖工作動態》12期,加強了與市縣館的聯系,促進了省館與市縣館之間的信息溝通。2007年初,陜西省圖書館和咸陽市圖書館簽訂合作協議,在圖書館業務自動化建設、電子資源應用、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全省公共圖書館聯盟建設開始啟動。此外,還對大荔縣圖書館、三原縣圖書館、神木縣圖書館、銅川市圖書館的籌建工作進行多次業務指導和裝備支持。陜西省圖書館正在逐步實施全省公共圖書館計算機管理系統一體化建設,以陜西省圖書館計算機管理系統為平臺,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全部接入陜西省圖書館計算機自動化管理系統,實現全省公共圖書館業務管理與書目數據建設共建共享。
2009年在建館百年之際,陜西省圖書館對館合布局及館容館貌進行了全面的改造。通過改造,全面改善了閱覽環境,科學整合了文獻資源,實現了藏借閱一體化,打破了條塊分割,將一至三層統一為一個服務區域。館藏文獻和閱覽空間得到了最大限度開發利用,使廣大讀者享受到舒適便利、寬敞明亮的閱讀條件。可供讀者利用的服務總面積增加2128平方米;開架借閱面積增加4157平方米;閱覽座席增加400余個;可供讀者自行取閱的開架文獻總容量將增加85萬冊。重新開放的陜西省圖書館采用了先進的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新增加了讀者自助借還書機、自助辦證機、24小時館外還書機、大屏幕電子閱報等先進設備,呈現了嶄新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模式,以更加舒適、便利、人性化、高質量的服務回饋社會,回報讀者。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與100年前相比,今天的陜西省圖書館已經成為陜西省最大的綜合性、研究型公共圖書館,而且還是陜西地方文獻收藏中心、陜西古籍善本保護中心、全省圖書館業務工作與圖書館學研究協調協作中心、全省公共圖書館業務輔導中心、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陜西分中心等,在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百年將要起步,陜西省圖書館將一如既往地開拓進取,竭誠服務,用優良的服務業績回報讀者與全社會對圖書館事業的關愛支持,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公共文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