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加強與地方農業科技合作共建,開展了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農業科技指導等一系列工作,有效地推動了海林市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現代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學院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促進了學院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雙贏。
關鍵詞:農業科技合作;經濟發展;教育資源
學校與地方農業科技合作共建的目的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高校只有帶著高新技術成果與地方合作,才能調動起地方的積極性,合作才能持久、深入。黑龍江省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整合全省農業科研院校的力量,探索農業科技推廣的新模式。近幾年來,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始終以科教興農為己任,以培養人才和提高科技貢獻率為根本,以項目為載體,依靠地方部門和農業技術部門的支持,把合作的生產基地作為新技術、新成果的示范基地、科技開發基地、農民培訓基地、學生實習基地,推進“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向縱深發展。因此,學校與地方農業科技合作共建,可以有效地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海林市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瓶頸”分析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逐漸認識到: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科教興國、科技興農戰略。職業技術院校創建了各類教學基地和實習基地,培養了一批農業科技人員。然而,在今后一個時期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農業吸收和運用科學技術能力較差等問題仍是制約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對海林市農村生產狀況調查結果表明,制約海林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農村從業人員文化層次較低海林市2004年人口普查結果為:農村人口15萬,農村勞動力8.43萬,其中初中以下文化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9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大學以上學歷為零。
農村科技人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黑龍江省共有9517個行政村,行政村受過高等教育的技術人員基本為零,人才匱乏已嚴重影響“三農”問題的解決。筆者對海林市長汀、三道、二道等鄉鎮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海林市農村科技人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每個村的農業科技工作主要由村長或村支書負責,具有農業職業資格的人員基本為零。各行政村的農業技術指導、咨詢、服務工作主要由市、鄉(鎮)二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完成。由于市、鄉二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人員少、服務面大、工作繁重,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服務只限于村干部和種植專業戶,而大多數農民對農業新技術、新方法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許多農業科技成果仍然是“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更不要說轉化為經濟效益。
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不相應農村教育是提高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而長期以來農村教育的辦學方向僅僅局限于追求升學,校長、教師的注意力都放在升學率上,而忽視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造成了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嚴重脫節。極少數學生能夠升學,但有的升學后就不回家鄉了;絕大多數不能升學的學生回到家鄉又不能務農,因為他們缺乏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知識準備和農業技能。教育與經濟脫鉤,農村教育沒有很好地為當地培養適用人才,學生家長看不到孩子受教育能得到什么利益,從而影響了孩子的求知欲望以及家長支持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在學校與地方農業科技合作共建中充分利用院校教育資源
辦好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我院憑借科技和人才優勢,依托海林市政府,共投資76萬元,建設了建筑面積450平方米的“專家大院服務中心”,內設電教培訓室、標本分析室、圖書閱覽室、專家咨詢室、專家休息室、農業信息中心、土壤化驗中心,配備了電腦和多媒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紫外分光光度計等儀器設備。學院安排了16位專家教授擔任坐班專家,為農民解決一系列生產技術難題。
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三年來,學院非常重視農業實用技術和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示范工作,形成以學院骨干教師與海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業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農業專家團隊。團隊始終活躍在農村第一線,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與農民生活在一起,努力開展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農民技術培訓、農民增產增收實用技術咨詢服務、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等工作,深受農民的歡迎。學校與地方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水田、旱田、食用菌、蔬菜、北藥等6個農業標準化生產科技示范區,重點推廣了綠色水稻標準化栽培、稻田養鴨、水稻大中棚育苗和兩段式育苗、大豆45厘米窄行密植、納米863、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深松耕作、珍稀食用菌等20余項新技術。農業技術服務造就了一支技術過硬、勇于創新、活躍在“三農”服務第一線的優秀技術團隊和“能講會做、情系黑土、精技助農”的“雙師型”優秀教學團隊。該團隊已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利用學院現有的先進科技資源,結合海林市農業主導產業,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引進示范熟化技術,方便農民學習參觀,發揮“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干、給農民做示范”的作用。科技示范園區建成后,達到了以下目標:第一,通過一批農業技術的集成,建成區域性農業主導產業的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和產業化基地,并成為引導農民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樣板;第二,通過產學研結合,建成農業科技成果研制、孵化和展示的重要基地;第三,通過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將園區建成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無公害綠色食品展示基地和學院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全真的實踐教學環境,從而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發揮教育資源在農民技術培訓中的積極作用學院定期組織師生參與“三下鄉”活動,送科技到田間地頭,現場解決農業技術難題;鼓勵教師編寫農業實用科普書籍,利用“三下鄉”、農民節、科技咨詢等活動無償發放給農民;同時,學院還建立了農業科技服務信息網站,開發網絡課程,實施實用農業科技遠程培訓。
通過農業科技合作共建促進專業建設及課程體系改革學院與地方農業科技合作共建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學院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讓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有效地融入到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中。學院不斷探索構,建了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特色鮮明的、與農業生產過程和生產任務相適應的“院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雙季循環”課程組織形式以及專業核心課程體系。“雙季循環”課程組織形式是以農業生產任務為載體,按照作物生產過程和農業生產季節性要求設計“教學歷”,完成“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過程,全面增強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在同類專業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朗,朱明,袁文華.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J].中國科技成果,2003,(9).
[2]呂淼.“三農”問題與高等農業教育——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農業院校改革發展[J].高等農業教育,2005,(3).
[3]朱紅根,翁貞林,康蘭媛.地方農業高校支撐“三農”問題解決的機制研究——高等農業教育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中國農業教育,2004,(3).
[4]于習法,孫霞,許朗.基于“三農”問題的“產、學、研”結合模式[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21(7).
作者簡介:
邰連春(1968—),男,黑龍江牡丹江人,碩士,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為教學研究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