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謇實業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張謇的實業教育思想對中國近代職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思想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目前我國走職業教育與經濟良性互動之路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啟迪。
關鍵詞:張謇;實業教育思想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實業家和教育家。他生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并最后確立的年代,可以說實業是他一生事業的主要基礎和主要成就,而教育則是他一生的旨趣所在。他早年投身政治,對政治失望后轉而投身實業,在創辦實業的過程中,他深刻體會到實業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其內容豐富又極具特色的實業教育思想,其精髓就是“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
振興實業為救國急務
經濟落后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實業救國”成為19世紀、20世紀之交在中國最能激動人心的口號。許多卓有成效的實業家在日趨嚴重的民族危機的刺激下,滿懷救亡圖存的愛國熱忱,積極投身于實業,張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實業救國是張謇的基本思想之一,張謇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務立國,此皮毛之論也。不知外洋富國民強之本實在于工。”這表明張謇的思想已經超越了早期維新派的“商戰觀”,更加重視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在中日甲午戰爭的刺激下,他毅然接受張之洞之托,籌辦了大生紗廠。除此之外,張謇陸續興辦的實業還有大生二廠、三廠、同仁泰鹽業公司、廣生油廠、大生輪船公司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大生紗廠為核心、互相依賴、互相支持、自成體系的大生集團。
一國之強基于教育
教育落后是近代中國的又一基本國情。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非常重視教育,尤其重視實業教育,即“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實業所至,即教育所至。”在投身實業的過程中,為了在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張謇認識到:“夫世界今日之競爭,農工商業之競爭也。農工商之競爭,學問之競爭也。”于是,他在通州地區廣泛辦學,培養了發展實業所急需的各種專門人才。張謇自從事教育事業之日起,即堅持“教育為社會服務”的原則,并且非常注重地方特色,如根據江海地域的特點,既辦工業學校,也辦農業學校;根據“棉鐵主義”理論,既辦輕紡工業學校,也辦重工業學校;根據南通的縣情,既辦近代技藝學校,也辦傳統手工藝學校。當時的南通正是得益于這樣的實業、教育共同發展,社會才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
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
窮和愚是阻礙近代中國發展的兩大障礙。振興實業以濟窮,發展教育以治愚,這就是張謇的思想。但振興實業、治窮需要人才,發展教育、治愚需要資金。面對這樣的國情,張謇提出了“實業、教育迭相為用”的思想。他認為實業和教育是一對不可分、相互依賴的伴侶,沒有實業作為教育的后盾,而大談辦教育,無異于紙上談兵;想要改良和發展實業,又必須依賴教育為其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實業教育亦是一種“直接分利而間接獲利”的投資,即所謂“實業、教育迭相為用”。
首先,教育改良實業。發展實業需要資金、技術和管理,其中掌握技術和具備管理水平的人才常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人才的培養又離不開教育。對此,張謇有他獨到的見解,他從國家富強需要發展實業、發展實業需要科學技術人才、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這一角度出發,提出了“茍欲興工,必先興學”的教育人才觀。張謇花費許多心血與財力舉辦實業教育,這與他對實業教育作用、價值的認識有密切的關系,與他在興辦實業過程中深感實用人才匱乏有密切的關系。在他看來,實業學校是培養專門人才、實用技術人才的場所,舉辦實業學校,是為了實業建設與社會發展,因此,張謇強調兩個字,即“適”與“用”,即所謂“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適”:南通產棉,且大生紗廠創辦后需要大量棉花,為了增加棉花產量,故設立了農業學校;為了預防疾病,設立了醫學專門學校;隨著南通商業交往的頻繁,為了適應社會對商業人才的需要,設立了商業學校;為了適應治理水利的需要,設置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培養水利所需測繪工程人才;金融業需要人才,他就在南通中學開設了銀行專修科,等等。1919年,他又開辦了一個女子蠶桑講習所,結合農時季節進行教學,屬于半農半學性質的職業教育機構。“用”:實業學校所培育的學生是要做事謀生的,有無實際工作能力和本領是實業學校學生有無出路的關鍵,也是實業學校能否適應各項事業對人才需求的關鍵,張謇的理念是“專門教育,以實踐為主要”。因此,他特別強調實踐環節,通過實踐環節訓練學生的實際能力。在舉辦農校的過程中,張謇建立起農事試驗場、家畜試驗場、苗圃、森林事務所、魚池等,為教學提供試驗示范基地。要求農校學生到農場、生產單位去調查實習,要求學生將取得的科研成果推廣到生產中去。這樣就能使學生了解某一職業或行業的實際狀況,并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通過實踐將職業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工作能力,這與舊學堂的“填鴨式”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在教育富民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次,實業輔助教育。辦教育需要經費,辦實業教育同樣離不開經費。在創辦實業教育的過程中,張謇深刻體會到實業教育的發展必須依托于實業的發展。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教育必資于經費,經費惟取諸實業,所謂實業為教育之母也。”教育是一種消費性的實業,具有周期長、耗資大、求遠效而非取近功等特點。張謇十分清楚教育的消費性質,當時的清政府不愿加大教育投資,他便把目標轉向了實業,靠興辦實業解決教育的經費問題。這就是張謇“以實業輔助教育”的內在邏輯。這種實業教育思想,不僅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蔑視農、工、商的封建傳統教育觀截然不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聯系的客觀規律,不僅在當時是一種創見,在今天也值得我們借鑒。
其實,只要我們對張謇創辦實業教育的過程稍加考察就不難發現,在許多情況下,張謇所創辦的各種實業學校常常與其所創辦的企業齊頭并進。他一生舉辦過許多卓有成效的企業和學校,一旦開辦某種企業,他總是想方設法創辦相應的專業學校,以培養企業所需的專門人才;而一旦所辦企業獲得利潤,他就千方百計地用之于發展教育。當時南通地區“學校之多、設備之完備、人民知識之增進,遠非他處所能及”。這些學校耗資二百五十多萬元,其經費基本上全部來自大生集團的利潤,沒有大生集團的支持,張謇要取得這些教育業績是難以想象的。張謇積極發展實業教育,提出“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一方面,他的振興實業思想是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對人才的重視以及對實業與教育之間關系的正確認識與妥善處理。事實上,張謇本著這一理論從事實業和教育,不僅為他的實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也為南通地區近代教育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張謇實業教育思想的深遠影響
張謇的“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的實業教育思想對中國近代職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思想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其思想指引下創辦的各種實業學校,順應了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潮流。 因為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需要教育理論家,更需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實干家。除了在南通創辦的眾多學校外,張謇還資助了很多學校,如南京河海工科專校、蘇州鐵路學校、復旦學院等等,在數量眾多的學校中,屬于實業范疇的學校占了極大的比重,這對許多高喊“教育救國”而又缺乏具體行動的“教育理論家”來說,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張謇的實業教育思想作為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種具有進步意義的教育思想,對后來各種教育思潮的興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如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中的“學校無不用之成材,社會無不學之執業,國無不教之民,民無不樂之生”的觀點,與張謇“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的思想就有許多相同之處。又如張謇“教育者,萬事之母”的思想對后來興起的“教育救國”、“教育萬能”的思潮也有很大的影響。此外,張謇要求“普興學校”、“廣教育于窮鄉之子弟”的觀點,與后來平民教育運動的興起也不能說毫無關聯。
張謇的實業教育思想雖遠非人們理想中的教育思想,但正如舊民主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奏一樣,它為中國近代職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思想的發展起到了鋪路搭橋的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對目前我國走職業教育與經濟良性互動之路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啟迪。
參考文獻:
[1]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卷四)[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2]李建求.張謇教育思想評述[J].教育研究,1999,(9).
[3]楊穎.論張謇“實業救國”的經濟思想[J].安徽史學,2002,(2).
[4]楊宏雨.論張謇的實業、教育互動思想[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
作者簡介:
袁麗娟(1985—),江蘇南通人,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