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培養完整的人”的教育價值的回歸,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從分裂走向融合。在高等職業教育中,重視和普及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教育,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舉措。高等職業教育中的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既要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科學創新精神,也要注意與專業技能培養互相促進。
關鍵詞:高職;科學;人文;融合教育
科學原屬于人文的范疇,隨著人類知識的進步和學科的分化,出現了科學與人文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科學與人文教育,意即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自然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通過科學學科與人文學科的教育,使之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人格、氣質和修養,逐步形成受教育者所具有的一種穩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的過程。在歷史上,科學與人文經歷了融合——分裂——融合的過程。當前,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隨著學科的綜合化發展,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問題再次受到了普遍重視。在我國,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教育,已逐漸成為本世紀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
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重視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是回歸教育“培養完整的人”的目的的重要體現。高等職業教育中的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其主要作用是培養高職生的科學與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的品格修養,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觀和積極的人生觀,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服務。
由于高職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接受了比較系統的科學與人文知識教育,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加上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鮮明特點,專業課程和實訓課程占了很重要的地位,留給通識教育的空間有限。因此,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的重點應從基礎教育階段的知識普及轉移到方法、態度和精神的培養上。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科學教育的重點應為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人文教育的重點應在提升人文精神和培養職業道德方面。在教育實踐中,應注重科學與人文素養的綜合培養,應強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尤其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的特殊性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具有自身特點,其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較普通高等教育有明顯區別,具有特殊性。
(一)高職教育中的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和技能培養不是相互對立,而是互為促進和統一的
由于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不同,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與人文課程相比本科教育而言,學時學分比例小,學科系統性差。在一些高職院校,受“唯專業教育論”的影響,技能培訓成為職業教育的唯一目標,專業實踐課與素質教育課的課程沖突問題嚴重,素質教育里的科學與人文課程或是被排擠,或是被砍掉,有的即便開課,也是有名無實。因此,如何辨證看待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和技能培養的關系,在技能培養和科學人文學科的課程設置之間尋求平衡與統一,以達到培養學生成為融技能、科學人文素養于一體的技能型專門人才、高素質勞動者,既是高等職業教育區別于本科教育的特點,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具有強調職業道德教育的特點
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尤為重要,這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第一質量問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因此,高職院校要把職業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和團隊作風。
實施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的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主要呈現以下兩種情形:
(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分離,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不受重視或偏廢一方
培養學生只從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角度出發,排斥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目前,在我國相當部分高職院校中流行“唯專業教育論”,并且呈一定的主流態勢。該論點認為,職業教育就是職業培訓,它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滿足企業及崗位對職業技能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實現學生就業。持此觀點的學校從實用功利性出發,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極力排斥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素質教育更無從談起。
逐步重視和普及人文素質教育,科學教育仍呈空白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尤其是近年來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視,人文教育的理念逐步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認同,人文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一些高職院校從拓展專業教育的需要出發,開始進行一些與專業有關的人文教育;一些學校開始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從理論和實踐上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進行探索。但培養和提高科學素質的教育仍處于空白。
(二)進行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的研究,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開始起步
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的思想開始走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并引起了很大的關注,當前尚處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初步階段。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研究思維仍停留在“科學素養由科學學科、科學教育來培養,人文素養由人文學科、人文教育來培養”上,研究方向主要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學科平衡與互補,具體研究策略主要是:(1)改革教育價值觀念,轉變單純傳授知識的教育思想,注重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統一。(2)改革課程體系以達到文理平衡互補。主要是兼顧科學與人文課程,開設綜合性、社會性課程和活動課程,大量開設選修課等。(3)完善教育者的科學與人文知識結構,實現其思維方式的變革。(4)營造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校園文化人性化。
以上這些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但如何建造科學與人文教育溝通的橋梁,開發科學與人文融合的綜合化課程(如科學史),構建系統完善的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機制,從根本上實現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本質上相互融合的研究與實踐,仍顯得薄弱。
由于教育價值觀念落后,我國教育體制的弊端已逐漸呈現,因人才培養出現缺陷而引發的各類問題逐漸增多,這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思考。在教育界,反對文理分家、重視“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的呼聲越來越大。教育的首要價值在于培養完整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非工作機器。學習的意義在于思考和珍愛人生,而非僅僅為了生存而習得一技之長。隨著教育價值的逐步回歸,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將技能與素質并重、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教育也將得到重視和更大的發展。
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普及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的意義
(一)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服務
首先,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素質和技能兩者缺一不可。進入21世紀,職業教育具有發展終身職業教育和面向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因此,高職院校要切實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其次,大學階段是人一生中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加強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積極的人生追求,是學生精神成熟的需要。再次,素養具有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的特征,它的形成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在學生進入大學以前,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科學及人文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程度的知識積累,并逐漸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等。大學階段是這些方面得到加強和提升的關鍵時期,這是符合教育和認知規律的。最后,加強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是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在世界經濟逐步一體化的過程中,許多產品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核心技術的掌控都不在我國手里,科技發展落后仍然是我們國家的一個軟肋。高職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勞動大軍,是勞動者里的中堅人才,他們肩負著技術創新的任務。不懂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沒有科學創新精神,就實現不了技術創新。
(二)從理論和實踐上推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經過近30年的蓬勃發展,已經形成了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框架。隨著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創新型國家對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加強課程建設與改革,改革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就成為當前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新理念、新思想、新手段,它的普及將有助于更好地解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置中素質教育和技能培養的課時沖突問題,促進高等職業教育“高素質技能技能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曹文彪.科學與人文——關于兩種文化的社會學比較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2]侯樣祥.科學與人文對話(第二輯)[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劉乒,江洋.科學史與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3
[4]吳雪萍.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5]劉琴.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學生精于涂裝工藝,卻不會美化居室色彩——高職生專業技能人文素養能否“兼得”[N].中國教育報,2007-04-10:(2).
作者簡介:
招耿春(1972—),女,廣西浦北人,北海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科學與人文融合教育。(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