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2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經濟實力令鄰國不安 在位于印尼帕薩爾克米的杜尼亞金屬制品廠簡陋的廠房內,現場一派繁忙景象。但是,這個工廠正經歷痛苦的衰落。今天,工廠的開工率僅40%,其國內的鐵釘業務岌岌可危——出口也陷入停滯——都是因為更便宜的中國同類產品。工廠的經理蘇漢迪納塔說:“我們一直跟日本人和韓國人競爭。但跟中國人——我們沒戲。”
中國人是強悍的競爭對手,杜尼亞工廠應該不是第一個領教到這點的。但蘇漢迪納塔的哀嘆卻說明其他問題:即便在北京周邊的亞洲發展中國家,人們對中國快速、貌似無窮的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也感到不安。
中國早就聲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盡管其經濟實力遠遠超過地區其他新興國家。現在,中國將更難將自身塑造為傲慢的美國超級大國之外的一支友善力量。在亞洲許多人看來,中國是新出現的龐然大物。“10年前的中國與現在的中國截然不同,”印尼工業部主管關鍵產業的布哈里說,“他們比其他國家更強大。憑什么給他們優待?”
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表達了類似不安。比如東南亞國家聯盟的10個國家。到9月份,它們與中國的貿易赤字總額已高達740億美元。這跟那些國家近年來享有順差的境況反差鮮明,部分國家因此開始反思通常認為的中國崛起有利于整個鄰近地區的說法。
越南不久前對本國貨幣貶值5%,以確保跟中國競爭。泰國廠家抱怨比不過中國價格。印度今年多次指控中國從事不公平貿易。印尼正重新考慮中國與東盟6個核心國家之間談判的自由貿易協定。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鐘和表示,日本和韓國也曾被視為來勢洶洶并遭到批評,當時得到政府支持的兩國企業出口增長迅猛。但來自中國的挑戰似乎不一樣。
李先生說:“不僅僅是規模,中國實力上升速度之快在地區是空前的。所以,它帶來許多問題,不僅僅是貿易和匯率政策。但在今后,中國將充當什么角色?”中國業已采取一些措施來平息不滿。今年4月,中國提出設立1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以幫助東南亞國家建設急需的道路、鐵路和港口,并且提議一個150億美元的基金,向亞洲國家的發展提供低息貸款。
但迄今,中國吝于處理地區和全球對人民幣幣值的不安。人民幣在亞洲具有重大影響。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期間,中國人因堅持人民幣不貶值而贏得鄰國感激。這一舉動防止出現競爭性貶值,許多經濟學家擔心競爭性貶值會加劇危機。▲(作者邁克爾·瓦恩斯,汪析譯)
環球時報200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