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輝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為此,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中,把“以聲傳情”作為語感訓練的首要任務。
下面是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以聲傳情”語感培養的幾點體會:
一、積累——聯想
沒有生活經驗,文字只能是枯燥的概念。葉圣陶指出“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應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聚起來,積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陸游在教他兒子寫詩時,有“功夫在詩外”之說。事實上,豐富的生活積累,不但是寫作的前提,而且是培養語感的前提條件。如《月光曲》中的“幽靜”一詞,單從字典中查出它是“幽雅安靜”的意思,是不能產生語感的。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去過的一些“幽靜”的地方,如人煙稀少的山林,無人的小路,月光下的小河邊等等,就會感受到“幽靜”的情味;讀毛澤東的詩《長征》,先讓學生回憶有關長征的所學課文和所看到的影視、圖片,由此聯想到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飛奪瀘定橋等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再朗讀詩歌,便產生了語感;讀《草原》,眼前如同出現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會聯想到牛羊成群馬兒壯,以及蒙古包、奶茶等,學生的語言便變得豐富起來,語感便隨之而生。同時,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把語言文字跟生活聯系起來,可以采用圖片、投影等直觀手段作為中介,幫助學生再現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這樣,通過積累,產生豐富的聯想,使學生在語感訓練中感受深刻,“以聲傳情”的效果才會明顯。
二、揣摩——比較
“推敲”一詞讓我們領略了“以聲傳情”的語境世界,也正因為揣摩和比較才能深入體會詞語的情味,從而產生語感。
如《桂林山水》中描述道:“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如果把句子換個說法:
①“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
②“漓江的水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③“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綠得很,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這些句子跟原句比較,意思沒變,句子也通,表達上各不相同,但不能給人以具體生動、形象的感受。這樣,學生便明白了原句寫出了漓江水靜、清、綠特點的程度如何,同時用上了比喻、排比、感嘆句,使句子既具體、生動、形象,又加強了語氣,使語言更優美、節奏明快,朗讀起來瑯瑯上口,能更好地體會出其中的贊美之情。
又如《鸕鶿》中有一句:“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這里的“抹”用得非常傳神。為了讓學生體會它的情味,可讓學生試著換一個詞,如“敲、趕、揮”等,但都失去了原文的韻味。“抹”是那么輕輕巧巧、毫不費力,好像漁人手中拿的不是幾束長的竹篙,倒是一片羽毛、一縷輕紗,這個“抹”寫出了漁人動作的熟練,也寫出了鸕鶿的訓練有素。那么,在朗讀時,學生便很自然地用最能表達這一語韻的語氣來朗讀,語感就這樣得到了加強。
三、朗讀——想象
把朗讀和想象結合起來,在朗讀時激起鮮明的內心視像和情感體驗。因此,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朗讀要達到“以聲傳情”,要注意運用一些朗讀的技巧、方法,同時在朗讀時邊讀邊想象,讓作品中心形象清晰而具體地浮現在自己的頭腦里,也就是說要激起鮮明的內心視像,這才有語感,而詞句中的情感也就得到了體現。
如《觀潮》中的描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讀這一段,眼前如見雄偉壯觀的大潮迎面撲來,感受到一種雄壯的氣勢,壯麗的景象,朗讀時語氣由弱變強,語速由慢到快,聲音由低到高,由小到大。這樣,書面及文字轉化為一種強烈的感受,再把它轉化為聲音,把這種強烈的感受表現出來。
又如《壯麗的青春》中的描寫:“50米,馬不動!40米,馬不動!30米,馬還是一動不動!”“急轉彎!陡坡路!30米距離,每小時30公里的速度,四秒鐘后,脫軌覆車的慘禍,就要發生!”“上去,粉身碎骨!不上,車毀人亡!”以上幾句,幾個數字和幾個“!”,就渲染烘托出了一種列車逼近的雷霆萬鈞之勢。朗讀時,指導學生一邊想象,一邊用異常強烈的語氣,急促高亢的聲調,再加上非常緊張嚴肅的神色,這樣,就把這種千鈞一發之際的危急感受表現出來了,而學生在這樣的情感環境下,對課文的內容和人物的感情也就領悟更深了。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水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