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丹

摘 要:由于應試教育觀念慣性的客觀存在和實驗器材的嚴重短缺,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農村中學物理探究教學的順利開展。提高對新課程探究教學認識,結合農村中學實際,采用適宜的引導探究教學模式,挖掘可利用資源,也能較好地促進縣域初中物理教學的健康開展,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得到應有的培養。
關鍵詞:農村 引導探究 模式 創新
科學探究的教學本身需要循序漸進的進行,根據具體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偏重某個或某幾個環節,引導學生逐步熟悉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能力、觀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再加上課型不同,有的是探索規律,有的是建立物理概念,所以,在研究中我們重點構建了三種不同的“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即:簡約模式(5+1模式),常規模式(5+2模式),全模式(5+3模式)
“5+1”模式的主要特點:這種模式教師參與程度最小,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核心的一種探究模式。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中心的開放型探究教學模式包括五個基本特征:(1)學生圍繞具有科學性的問題展開探究活動;(2)學生獲取可以幫助他們解釋和評價具有科學性問題的證據;(3)學生從證據中提煉出解釋,對具有科學性的問題做出解釋;(4)學生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特別是那些體現出科學性理解的解釋來評價他們自己的解釋;(5)學生交流和修正他們所提出的解釋。包括“創設情景、提出問題、進行實驗、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5+2”模式主要特點是:教師傳授核心知識,學生通過應用知識或理論從而實現對問題的理解。此模式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及概念系統,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認知發展,對消除學生的錯誤前概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有持久的作用。“5+2”模式的一般順序可以典型地被描述為層層遞進,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評估、合作與交流”。
“5+3”模式主要特點:將探究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進行整合,它可以很好地用于建立某些特定的概念和規律。這種模式在操作時的難度,體現在教師參與度的控制上。即: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的探究:探究過程中學生自主活動的重點是什么,教師重點指導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導,何時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導是必要的,怎樣指導才算充分了;何時需要提供背景資料或有關信息,何時傳授相應的準備性知識,何時推薦學生閱讀教科書,或向圖書館、互聯網、成人求助?教師介入得過早(學生還沒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長時間),會阻礙學生本可以自主發現的機會(“差一點我們就要找到答案了”),此時教師的指導就顯得不必要、不應該,剝奪了學生嘗試錯誤和從教訓中學習的機會;如果介入過晚以致讓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甚至陷入危險之中,此時顯得指導不夠充分,學生感到手足無措。成功實施這種模式的關鍵,是根據具體內容和具體學生適時指導。“5+3”模式一般過程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合作”。
三種模式異同
以上三種探究教學模式的劃分標準主要來自教師對科學探究的指導程度,在教學實踐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了能夠比較明確、簡潔地展示其異同,現用下表進行說明.
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作用:學生通過利用身邊的物品親自探究,能夠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又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變“學科學”為“做科學”。同時在探究性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搜集證據、分析與處理信息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自信心,感到物理就在身邊。用身邊可利用資源進行探究實驗即簡單易行,操作方便又彌補了實驗室器材不足的缺陷。
創新教育是以繼承為基礎,以發展為目的,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基本價值取向,縣域初中物理教學應結合農村中學實際,積極挖掘可利用資源,采用引導探究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自主學習創新的能力,促進科學探究的健康開展。
參考文獻:
《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
作者單位:高碑店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