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繼光
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圍繞教學目標,捕捉學生理解的疑難點和模糊點,精心設問,巧設陷阱,引導碰壁,可促使學生正確、全面、深刻、靈活地理解內容,以發展學生思維,強化教學效果。
一、矛盾引發型
教材中的不少課文,是借助矛盾的對立和統一來表達思想感情、凸現人物(或事情)特點的,貌似矛盾,實則統一。而由于認識能力的限制,小學生容易被現象所迷惑,只看到矛盾處,看不到統一點,理解易出現偏差。因此,可抓住教材中貌似矛盾的知識點,以設問引發矛盾、引導爭辯,求得理解,以消除矛盾。如閱讀《將相和》,可這樣設問: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并讓腦袋與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這與上文哪里矛盾?為什么?學生知道,藺相如去秦國前曾許下諾言,如秦王不與城換璧,將完璧歸趙,而將璧撞碎,他又怎完璧歸趙呢?這就使學生“發現”了藺相如“言”“行”的矛盾。緊接著可追問:真是奇怪我們擔心和氏璧要被撞碎,而結果如何呢?這又為什么呢?經過討論,學生必然明白:藺相如從秦王的言行已看出他無意交城,為實現“完璧歸趙”的諾言,他假說璧有斑點且舉璧要撞,其實撞璧是假,迫使秦王答應條件,以拖延時間,派人送回和氏璧是真。他深知秦王愛璧,是絕不會讓他將璧撞碎的。由此可見,藺相如的言行并無矛盾。這就能使學生在矛盾的創設和消除中深入理解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二、捉摸不定型
由于中心表達的需要,教材中常以似是而非的模糊語言增加語言的蘊含量,加強表達效果。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常被“模糊”語言所迷惑。因此,應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以訓練其思雄的靈活性。如閱讀《在仙臺》可這樣設問,魯迅在仙臺受到什么優待?學生知道,他得到了“學校不收學費”和“幾個職員”為他的食宿操心的優待。接著追問:這真能算優待嗎?為什么?學生知道算不上優待,因為雖然幾個職員為他的食宿操心,可搬家前往處蚊子多,搬家后又得吃難以下咽的芋梗湯,而這些是由日本政府造成的。此刻學生便會以為魯迅在仙臺并未受到“優待”。教者可以順勢追問:聯系當時當地的情況,想一想,魯迅在仙臺真沒有受到優待嗎?學生必然明白,當時正值清朝末年,政府腐敗,中國留學生在外國地位低下,受人歧視,魯迅能得到“學校不收學費”和“幾個職員”為他的食宿操心的待遇,且職員曾“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勸其搬家。這足以說明他們是把魯迅放在心上的。這就能使學生在“優待”與不是“優待”的矛盾答案中靈活理解問題:說是優待,說明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說不是優待,說明日本政府對中國留學生是歧視的。
三、以虛為實型
教材中常有以聯想、想象等方法表述的點睛之筆,而小學生理解往往浮于表面,以“虛”為“實”。為此,可抓住這些知識點,“誤虛為實”,引出錯誤,超前調控,“以錯引正”,以求得對課文的正確理解。如:《凡卡》一文以“夢”結尾,含義深刻,為引導理解,可這樣設問:讀了這段真叫人為凡卡高興,你們知道為什么嗎?(以“虛”為實,將學生引入歧途),學生很快便會認為:爺爺在念他的信了,可以帶他回去了;或者認為:凡卡那寶貴的信終于寫成并寄了出去,他的希望可以實現了。這時,可繼續追問:凡卡真能回到爺爺那里去嗎?讀了這段真讓人高興嗎?學生便會恍然大悟,信封上地址不詳,又未貼郵票,爺爺不能收到,因而不能帶他回去,即使爺爺收到信,在那樣的社會里,也沒有能力帶他回去。課文以夢結尾,既說明凡卡迫切希望回到爺爺那里去,也說明他的希望只是一場夢,是不能實現的,這就進一步突出了凡卡命運的悲慘。
四、條件否定型
為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可否定文中某一條件,讓其另辟蹊徑,進行思考,再通過比較,糾正錯誤,對否定內容重新肯定。如閱讀《琥珀》,可這樣設問:科學家讓蜘蛛和蒼蠅相遇在何處?(樹上)其實,我認為它們在其他地方相遇最合理,你們能說出在哪些地方嗎?這樣,學生便能列舉蜘蛛網上、草叢里、地面上、樹葉上等相遇地點。繼而追問、既然如此,科學家為何又不這樣推理呢?引導回文驗證,大家便能知道:在蜘蛛網上相遇,松脂滴下來,物蛛網則會被毀壞,蒼蠅蜘蛛均有可能逃跑,不可能被松脂包裹;在樹葉上相遇,松脂掉下來很快便會滑到地上,難以將它們粘在一塊,即使能粘在一起,也不能形成松脂球;相遇在地上,松脂掉下來雖可將它們粘在一起,但緊靠地面的一面就沒有松脂,就不可能形成課文中的琥珀。這就能使學生具體理解科學家推理的嚴密。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新市細河區四合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