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蘭
一、現狀
通過四年來新課程改革的實行,課改工作在農村小學已全面鋪開。新課改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新變化,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我們在分享成績時也應該清醒的意識到長期以來,農村教育與城鎮教育存在著很大差距,學校、家庭、社會都明顯缺乏準備。所以,新課程在進入農村小學的時候,一個個問題便接踵而至。
1.農村教師的教育觀念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作為新課改推行的主體——農村教師已經習慣了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認為教師的任務是怎樣教、怎樣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尤其是我校共有教師9人,3人為代課教師,50歲以上教師5人,最年輕的教師都已經45歲了。面對這樣一所學校,如何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重中之重。
2.參與、支持課改的社會氛圍難以形成
課改的實驗工作需要一種自上而下、堅實的支撐力量,需要一種積極、主動地為課程改革提供咨詢意見和資源支持的社會氛圍。然而,在現實中,參與、支持農村課改的社會氛圍卻難以形成。
(1)我作為一所農村小學的校長對課改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教育理念落后。
(2)教師課改熱情普遍不高,干勁不足。
有的教師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明顯表現出對培訓學習采取應付態度。
(3)農村家長“望子成龍”的觀念成了課改的阻力。
長期以來,對農村的家長來說,供孩子上學的目的是跳出“農門”,對于課改,指責教師的“不稱職”,請求“處理”教師。理由是:老師給了學生太多的“自由”,這樣是放縱孩子,將來考不上大學,學就白上了。家長的惘然、不理解乃至不支持也削弱了課改的力量。
3.教學上,農村教師“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還侵占著“市場”
在課改面前,有的老師在抱怨教改理念難以轉化為教學行為之時,干脆“經驗”起來,即所謂“穿新鞋,走老路”,你改你的,我搞我的。
(1)普遍存在著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與行為,特別在農村小學,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等現象更為突出。
(2)課堂缺乏活力,嚴重抑制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3)課堂追求表面上的熱鬧,學生的探索過程只是“走過場”。
4.農村小學施行新理念的教學行為困難重重
(1)農村沒有經費購買教學掛圖、教具,電腦也只是一臺,更無法上因特網,這給施行新理念的教學行為帶來了不少困難。
(2)課改專業引領不到位。農村教師對課改的實施普遍有畏難情緒。農村小學課改工作缺乏上級部門經常、有效的指導,對教師專業引領不到位,給教師實施新理念教學帶來了很大困難。
新課改是否會加劇農村教育邊緣化?在農村實施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應對等等諸多問題需要我們辯證地、客觀地理性思考和討論,以指導農村新課改的順利實施。
二、對策
1.把培訓教師作為第一要務,切實提高教師的課改能力
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是教師,所以按新理念重塑教師是課改的第一任務。結合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客觀原因,首先是要讓教師在靈魂深處打下課改的烙印:要進行課改,而且非改不可,只能進,不能退。課改中后期采用分散培訓與長期跟蹤培訓的方式。
2.精心組織,廣泛宣傳,創設良好社會氛圍
農村教育面廣,交通不便,不宜組織大規模的課改教研活動,可聘請優秀教師講座。另外,充分發揮各種宣傳陣地作用,強化課改輿論宣傳,邀請家長、社會有關人士召開課改專題座談會、聽課等,引導他們參與、支持課程改革實驗。使他們懂得,社會的發展要求公民增強自立遇到問題學會優化解決,而新課改宗旨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
3.針對資金缺乏,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
新課程對教學客觀條件要求比較高,而農村學校由于經費問題,不可能滿足這些條件。那么,可因地制宜,挖掘資源,超越課堂,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對于教具、學具,教師應與學生一起開動腦筋,就地取材,隨時制作。
三、建議
1.建立正常的教師補充機制。首先是要調整當前各地不合理的編制標準,對居住分散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山區,應適當放寬編制標準。其次是確保農村教師隊伍人員充足,結構合理。
2.不斷增加農村學校內部設施,努力改善農村教學條件,豐富師生教學,學習資料,為實施新課改創造良好的硬件環境。
3.結成對子,對口扶持,轉變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城鎮小學確定若干農村小學結成對子,城鎮學校送教下鄉,農村教師送教進城。通過現身說法,教師知道課堂上怎樣營造一個探索和理解的氛圍,怎樣和學生平等地對話和給予恰到好處的點撥。讓孩子運用農村特有的經驗主動構建知識,并且善于抓住農村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敢說、想說、搶說。
4.加強農村教師和校長的教育培訓工作,努力構建農村教師終身教育體系,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開展以新課程、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的新一輪教師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
總之,只有教師真正徹底轉變教育觀念,揚長避短,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作者單位:遼寧省朝陽縣西營子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