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靜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關鍵詞:品德教學 信息技術 運用
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育和教學,全面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手段的信息化,并通過對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從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并最終為課堂教學最優化開辟道路。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固有模式,提倡科學與民主的理念,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滲透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目標,把握時代脈搏,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式,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隨著教育技術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被應用到教學過程中,為教學活動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象具體、生動活潑地表現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最優化創造了條件。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推動思想品德教學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必將呈現出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采用這種教學手段,可將抽象內容具體形象化,復雜事物簡單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與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將使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課堂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快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的發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改革,其主要目標:遵循構建主義教育理論、終身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理論以及中學生認知水平的特點,按照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總要求,探索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形勢下的思想品德教學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努力培養新時期的合格建設人才。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原有模式,教師從單純的講授知識轉變為設計教學;學生從單純的接收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盡管在教學中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有諸多優勢,但并非是使用現代化手段就能保證教學的成功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需要我們根據思想品德教學的特點選擇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精心設計、認真實踐、反復推敲。因此,要真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手段和教學目標的關系。任何手段都是為目的服務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必須服從于課時的教學目標、課程的教學目標乃至服務于學生發展這一最高目標。緊緊為教學目的服務,在一定的教學目標、內容下,在教學計劃中對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選擇,使某種媒體對應于某一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它們的功能,達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則堅持不用,以免喧賓奪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據每堂思想品德課的目標需要來設計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是獲得事半功倍之效的關鍵。
(二)是手段和教學內容的關系。在教學系統中,包含了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四個要素。作為整體的各個部分,它們各司其職,又相互聯系。要保證手段的應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須研究系統中的其他要素及其組合,不能將現代化教學手段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教學內容是動態的還是靜止的,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這些問題對手段的選擇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因此,現代化教學手段作為教學系統整體的一部分,僅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夠的,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手段與媒體,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是手段和教學策略的關系。一堂思想品德課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中,不要過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要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掌握、理解知識所采用的教學策略上。
總之,要運用好現代化教學手段,僅有熟練的應用技術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為支撐,運用正確的教學策略,才能提高教學技能。
參考文獻:
1.張立新,張麗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教程》2006版.河北人民出版社
2.詹明武,李曉青.九年級思想品德(全配人民教育出版社實驗教科書學生用書改進版)/倍速訓練法(倍速訓練法)2008版.河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