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昀
高中政治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為了適應新課改,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樹立適合現代學生的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下面,談幾點我的看法。
教學交往過程是師生雙邊交流的過程。師生通過交流達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應放下權威,爭做學生的同伴、朋友。“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心理上喚起學生的親近感,拉近師生距離,才能保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高中政治教師要努力改變以往那種嚴肅、刻板、僵化的教學行為模式和態度,加大情感的投入,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學生,平等對待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得到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
改進教學方法,大膽使用現代教學手段,使政治理論形象化。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從單純的講解式教學方法中走出來,向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轉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課堂,可以使政治課更加形象化。為了生動地說明“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引起質變,量變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的道理,利用“多媒體”放映“宇宙速度示意圖”課件。學生從屏幕上看到,當人造衛星發射后,運動速度逐步加大(量的積累),一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就克服地球引力成為地球的衛星(質變);接著繼續加大運動速度(新的量變),而當速度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時,衛星就會掙脫地球引力,圍繞太陽運行(新的質變)。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哲學道理。
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和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教師的教學方式決定,因此,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前提。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主要以“灌輸-接受”為主,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主要以“聽講-背誦-練習-再現已學知識”為主,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這樣的學習純粹成了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不僅窒息了學生的思維,更嚴重的是摧殘了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而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
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現、質疑、探索等認識活動突出表現出來,關注學生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的差異,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調查研究、交流辯論、相互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要讓學生走出校園,多接觸社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實現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樣化學習方式的轉變,逐漸地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科學精神。
注重和提升自身為人師表的素養。一位學生曾說特別喜歡上一位老師的課,上這位老師的課就算是沒有學到任何知識也沒關系,因為上課就是一種享受,教師淵博的知識、幽默的方式,再加上從頭到尾的妙語連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享受了一頓傳統文化的大餐,暢游了一趟文化之旅。可以說,這就是教師的個人特色與魅力,是教師自身作為教學手段所體現出來的教學價值,這是任何現代化的教學技術都無法替代的。
總之,“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在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我們要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做一個“反思”型教師,一個“研究”型教師,一個“終身學習的教師”,不斷探尋適合自己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河北省正定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