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牧言
曾經隨團觀摩一名校,據說是某地重點打造的教育航母,由市重點中學領銜創辦。學校占地近千畝,師生萬余人,耗資近十億。走進校園,果然氣勢磅礴,進門就是展示聲光電的科技廣場,中間是音樂噴泉,周圍一圈石階,頗具古羅馬大劇院的風格。放眼周圍,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歐式建筑目不暇接。同行諸君紛紛贊嘆學校財力之足物力之豐,我則隱約有些不安。
教育需要奢華嗎?放在十多年前,這樣的話題根本不可能出現,危房改造尚未完成,豈談奢華?一句“再窮不能窮孩子,要富先要富教育”曾經感動過多少人。時至今日,經濟發展給教育帶來了新變化,校舍開始亮麗起來,設施添置齊全了。但是,隨之出現了另一股奢侈之風,學校間比拼校舍之華麗、設施之先進,教學追求方法之繁復,活動講求包裝之華美等等。學校一如出墻的紅杏爭相展示起艷麗身姿來了。
學校向來是學術圣地和育人場所。做學問講究求真務實,而不是追求浮華。當校長將精力投放到學校管理上,教師必全心琢磨教育教學之事;當學校大力弘揚教學研究之風,教師必有精勤治學著述等身之佳話。相反,若追求教育奢華,則必然花費校長寶貴的精力于龐雜事務,不能全心于學校管理,教師也就難免虛于委蛇心不在焉,教學工作必然受到影響。再者,校長、老師這種價值行為直接和間接投影到學生的心里,勢必會影響學生的發展。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奢華舒適的生活并不利于培養學生艱苦樸素的作風,不利于磨礪意志培養毅力。富麗堂皇也許會讓學生產生暫時的榮耀,但多年以后能讓學生回憶起的就只剩些浮華外表,缺少影響人生的記憶。
人們常說,好鋼用在刀刃上。學校的刀刃在哪里?就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就在教育教學的研究上。由此,想到了幾年前媒體熱切關注的洋思中學,一所偏居鄉野的農村聯辦初中,校舍簡陋自不必說,教師專業素質也很低,然而在校長蔡林森的帶領下,竟闖出一條獨特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之路,為全國的學校、老師提供了鮮活的范例和無盡的啟發。無獨有偶,山東聊城市茌平縣一所普通的農村初中——杜郎口中學,同樣以三流的教學條件、三流的教師隊伍,創造出一流的教學質量,其關于“學為主,教為輔”的“三三六”教學模式吸引全國各地的教師、專家觀摩學習。改革先驅魏書生老師不也是憑借課堂教學改革而享譽全國的嗎?以教學研究而使得學校成功、教師成功,這是一條最節儉卻又最高明的興校之路。
學校的管理與經營是一門藝術,其間自有神妙。如果過于注重物質的奢華,那么離教育也就遠了。
(圖/丁寧)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