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劍和
曾聽到不只一位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面對工作、面對學生,我根本體驗不到一點兒“成就感”。這話讓我震驚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成就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詞語。《百科全書》中對“成就感”的解釋是指一個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時,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覺。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個體在某種活動中感受到愉快、成功時,便會對該項活動產生興趣,進而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活動中去。不少的教師在工作中體驗不到“成就感”這一現象所昭示的正是教師工作興趣的喪失。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呢?
我認為教師“成就感”缺失的原因除了教師工作的長期反復性使教師難以靜心體驗“成就感”和社會環境給教師以巨大的壓力使其難以體驗到“成就感”之外,更主要是教師教育情懷的缺失。
教育的情懷是教育者對教育所產生的一種心靈狀態,達到的一種心靈境界。它指向一種執著的大愛。愛是教育情懷的魂魄。教育有兩個偉大的目標,一是讓人聰慧,一是使人高尚。教育情懷的第一特質是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的成長,關注人的未來。并且深深懂得人的重要,人在這個地球上的不可替代性。
徐南平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在擔任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蘇州市掛職副市長,是我們國家某領域首席科學家,他在科學界是一位既年輕又有影響力的專家。前不久在安慶市召開的安徽省首屆中小學校長論壇上,他作為安慶籍名人應邀在會上作報告。收到邀請后,徐南平先生好幾天都沒睡著覺,他在思考,因為來到家鄉,并且面對著故鄉的教師,他說他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到家鄉的,感謝故鄉的教育,感謝故鄉的教師,沒有昨天的教育就沒有他的今天,教育成就了他的今天和他的未來。
他在報告中講了四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7歲時,因為有些原因他要離開班級,當時班主任非常浪漫,作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舉動,緊緊地抱住他,老師說真舍不得他離開,當時他幼小的心靈,深深地被感動了,他體會到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關愛。四年級的時候,小小徐南平因為調皮,又一度成為全班最差的學生,父母準備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老師比他還著急,一次一次地家訪,告訴他父母這個孩子將來肯定有出息,一定要讓他讀書,老師說他一定會變好,他不是差生。在老師苦口婆心的勸說下他回到了渴望已久的課堂繼續他的學習,他體會到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期待和寬容。還有在初一的時候,有一天課上他津津有味地看《三國演義》,那個時代得到一本《三國演義》是非常難的,他正全神貫注地看著,卻被老師發現隨即把書收走了,他當時心理非常著急,生怕老師把書撕掉,因為書是借來的。結果上完課以后,老師說還有一點時間,我們一起來鑒賞《三國演義》最精彩的篇章,老師講關云長單刀赴會的故事,徐南平說那簡直就是他一生聽到的最優美的詩篇,下課后,老師把書還給了他并且說了一句:“讀書很好,但不要上課的時候看,否則的話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他認識到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激勵。高三的時候,他每天晚上都學習到12點鐘,老師陪伴著學生,他看到老師一頭青絲已經變成白發,他體會到教育是一種付出。他四個部分共總結了四句話:教育是一種關愛,教育是一種激勵,教育是一種寬容,教育是一種無私付出。他的講話非常簡短,但還是激起場上熱烈的掌聲。
是的,教育是一種博大無私的愛,它深沉而久遠,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沒有責任就搞不好教育。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心中總是有教育的故事,不管他后來從事什么職業,身上總是會有老師的影子,那是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老師一頭想著學生的今天,另一頭卻想著國家的未來。
顯然,如果一個人在教育崗位上,沒有對人的價值的認知,沒有對人的成長、發展、未來的關注,自己的工作只是為了謀生、獲利,那他就沒有教育情懷,又何談教育的“成就感”。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種傾向,我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樣,就真的會成為什么樣。我們教師如果沒有自我專業追求,如果沒有為理想信念而努力的堅毅和持久,我們能在平凡的工作中迸發出無限的潛能、激情和活力嗎?如果我們工作的目的是功利性的,那只有小我,不會有大愛,如何能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和信任?
教育是以生命哲學為基礎的精神運動,而教師應該是擁有濃烈生命意識并能將之貫徹到教育實踐中的"生命工作者"。教師的生命意識應該包括三個層面:學生層面——尊重每一個生命,平視每一個生命,不放棄每一個生命,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讓學生在發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教師層面——關注自我的幸福體驗,關注自我的生命質量,關注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讓自我在施行教育的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綜合層面——注重互動,注重對話,注重生命軌跡的相交,使教師和學生這兩種群體生命在交往過程中互相交融、互相統一、互相印證。
教師用生命之光,在為學生點亮心燈的同時,也是自我生命的升華,教師在教育當中能夠把光明帶給學生,是最富有感召力和最有魅力的。一個深受歡迎的老師,優秀的老師應該時時處處充滿著高度的詩情和畫意,讓學生處處都感受到他溫暖的陽光和甘甜的雨露,他能夠將富有震撼性的召喚帶給大家,這種意味深長的震撼往往可以抖落學生心中的塵埃,讓其充滿激情和理性,一堂課下來,學生面對著雖然疲憊但精力仍然充沛的老師,他們的心中充滿了敬佩和感激,充滿了幸福和歡樂,所以學生的成長帶給老師的幸福是深刻而持久的。
教師要能體驗到工作的“成就感”,首先就必需認清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所承擔的重大使命,具有教育情懷,則能面對教育的現實與困境,能夠對教育的細節進行關注和審視,對教育的常規進行批判和反思,更會對教育的未來和發展傾注摯真的情愛。一個真誠、勤勉、敬業、超越,能夠把自己的生命融于教育這一宏偉事業中的教師,他才會眼光高遠、行為執著,永遠向著教育及人的未來前行……
有人說教育是一首詩,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詩;有人說教育是一幅畫,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也有人說教育是一首歌,是一首常唱常新的歌,其實這一切皆是一種情懷。教育是一種溫暖的愛,愛是陽光,可以把堅冰融化;愛是春雨,它可以讓枯萎的小草發芽;愛是神奇,它可以點石成金。正是這樣的愛,才讓教師在年年、月月流淌著平凡的日子里,感到教書育人工作的美麗、快樂和幸福!
學校是思想創生的地方,而教師則是這一創生的引導力量。他是獨立的精神主體,他的價值在于創造。蘇格拉底、孔子、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當我們提到這些名字的時候,聯想到的往往是他們視學校如家庭,視教育如生命的形象。他們奔放的豪情、深邃的目光、坦蕩的胸襟、恢宏的氣度和過人的睿智,折射出的正是他們獨特的教育情懷。
(作者單位:深圳市蓮塘羅湖外語學校)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