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梅
[摘要]高職貧困生已經逐漸成為高職院校中一個特殊的、龐大的群體,國家、學校和社會各界人士不斷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完成學業。與此同時,有部分貧困生在接受幫助之后,卻未懷抱感恩之情回報國家、學校和社會各界人士,他們感恩意識的淡薄,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高職院校對貧困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緩,應及時引導貧困生樹立感恩意識。
[關鍵詞]高職貧困生 感恩意識 方法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教育成本的逐步提高,以及高職擴招和收費制度的改革,大學校園中的貧困生數量急劇增加,成為高職院校一個特殊群體。在國家及高校通過“獎、助、貸、學費減免、特殊困難補助、綠色通道、勤工助學”助學體系、社會各界不斷伸出援助之手,積極開展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解決其經濟困難。那么,“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等中國傳統文化告訴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感謝國家,感謝高校,感謝社會,但是有極少高校貧困生在接受資助的同時,對社會和他人缺少感恩之心,因此要使高職貧困生知恩于心,報恩于行,就要注重貧困生的感恩意識的培養。
一、高職貧困生感恩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
對于高職貧困生感恩意識淡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是學生本身,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家庭、學校對高職貧困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不到位,只注重生活和學業上給予最大的關懷和照顧,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忽視了感恩意識的培養,對重情、重行的感恩教育的作用缺乏全面的認識。第二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貧困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而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與滯后,導致貧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會責任感缺乏、理想信念模糊等問題,加速了學生感恩意識的荒漠化。第三是貧困生本身的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平衡。貧困生在長期現實物質匱乏的狀態下,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了自卑,認為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是出于同情和憐憫,自己的接受是迫于無奈,沒面子,因而在心理上很難產生感恩和回報的想法。
二、高職貧困生感恩意識的培養方法
1.從心理素質培養方面引導高職貧困生樹立正確的貧困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矛盾、危機和負荷,需要有人來溫暖、理解和撫慰,故此,學校需要給予他們以更多的心理疏導和關懷,通過心理咨詢可以給貧困大學生幫助、啟發、引導和教育,消除和緩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讓他們敞開心扉,學會接受,更學會感恩。通過教育讓貧困大學生意識到貧困并不可怕,更不可恥,可怕的是因為貧困而喪失了追求理想和實現抱負的信心和勇氣,貧困也可以成為人生中一大財富。
2.加強高職貧困生識恩、知恩的培養。感恩意識的培養前提是要讓貧困大學生懂得識恩、知恩的重要性,要讓貧困大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并非天經地義、理所當然。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父母的養育之恩,“可憐天下父母心”在貧困生父母上體現的更加明顯,他們承受各種壓力,默默付出供子女上大學。這就要求引導貧困大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把這種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當中。第二,結合社會實際,用時代理論引領方向。以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為感恩教育的標桿,讓學生在“知榮明恥、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他人、感恩國家、感恩社會”的活動中感懷恩情。在對待家庭貧困及一些社會不公平現象時,要逐步引導他們用辯證的方法分析問題,引導其正確認識事物的歸因,端正自己的心態,坦然面對問題和挫折。第三,利用生動的正反事例對比來打動人心。
3.開展豐富的校園感恩教育活動,提升高職貧困生感恩意識。校園感恩文化的豐富性、彌散性、潛隱性,無時無刻不向置身其中的學生滲透著價值觀念,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利用教師節、母親節、感恩節等傳統節日,開展豐富的主題班會、專題講座、個別交談、演講比賽、文體活動等形式開展感恩教育,讓貧困大學生知恩圖報,不但自覺感恩報恩,而且唾棄現實生活中那些“知恩不報”或“恩將仇報”的行為,這是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通過開展評選、表彰“十佳勤工助學大學生”、“感恩之心大學生”等活動,讓其他同學加深對貧困的正面認識,使貧困生能從榜樣的身上得到啟迪,以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挑戰。
4.重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恩體驗。社會實踐是錘煉個性和鍛造人格最為有效途徑,因此,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應重視加強感恩實踐。高職院??梢酝ㄟ^青年志愿者活動、學雷鋒活動等實踐活動開展感恩教育,讓貧困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幫助和施恩。除了參加社會實踐,筆者學校也利用資源,創造條件,如建立了“愛心超市”、“曉麗愛心傳遞站”等,讓貧困大學生在感受到學校和社會對他們的幫助的同時,也利用有限資源回饋社會,以誠意和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感恩教育實踐活動,還可以讓大學生真正體驗到生活的艱辛,體會到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鼓勵和無私幫助,進而把感恩意識轉化成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實際行動,讓感恩行動成為自覺行為。
5.借助濟困助學開展感恩教育?,F在社會、國家、學校都對在校貧困大學生提供了很多的幫助,如社會資助、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資助的免費專業等等,使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都不同程度地享受了幫助、資助。學校要不失時機的利用這一契機,通過組織開展主題班會、座談會和捐贈儀式等形式,點撥和喚起貧困大學生的感恩之心。筆者的學校就實行了“感恩基金”,教育學生在得到資助的時候懂得給予和奉獻以幫助更多的同學,并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
總之,高職貧困生是高職院校中的特殊群體,對他們進行感恩意識的培養都是當今社會所關注的熱點話題,做好高職貧困生的感恩教育工作關系到學校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先根.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探討[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8,21(4):114-115.
[2]胡世明等.淺析新形勢下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恩教育[J].法制與社會,2009,4(上):319.
[3]尹國琦等.做好高職貧困生工作的幾點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6,29(6):21-22.
本文為麗水職業技術學院2008年度院級課題項目:“高職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LZYB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