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林
[摘要]教學的主體是多元的,包括教師、學習小組、學生集體等參與學習活動過程或影響學習活動的所有人。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各主體的作用,努力實現各主體功能的耦合,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教學主體功能特性體現為選擇性與兼容性、自主性與合作性、探究性與創造性。
[關鍵詞]教學活動 教學主體 探析
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而不是一種狀態,是主體能力生成、認知發生沖突的過程,教師、學生個體、學生集體都分別作為教學活動中各個方面的主體而出現,擁有各自的任務,相互不能取代。因此,教學主體是多元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著力構建一個完善的教學機制促進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和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實現多元主體的功能耦合,進而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多元主體論啟發我們,教學中教師要依靠一切有效教學資源,協調各主體間的關系,努力加強主體間的有效合作,實施教學過程管理,使教學活動真正促進多元主體的發展。
教學主體性是在教學活動中各主體在處理同其他主體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征,包括主體選擇性與兼容性、自主性與合作性、創造性與探究性。
一、選擇性與兼容性
教學主體的選擇性與兼容性表現為各主體均有權選擇學習對象與學習方式,如教學素材、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合作方式與評價方式等,同時各主體之間又有兼容性。主體的選擇性與兼容性體現了主體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的選擇理性直接影響教學其他主體的選擇性,教師選擇的科學性決定著學生主體的學習效果。教師一般按照教材規定的順序和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一般無權權選擇教材,但是學生個體或學生群體在教學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對教學素材、方法等的選擇,主要表現為注意力的集中或分散、興致的高或低,因此,教師要根據具體的學情對教材內容做適當的增減,對教材順序做適當的調整。教師的教學組織和管理策略選擇的彈性則更大,如教學方法、管理方法和評價方法等的選擇。
教學的主體性體現在:學生在規定的教學要求和目標引領下、在教師科學組織和引導下,根據學生主體的現有水平和狀態并兼顧全體主體作出恰當的選擇。教師在選擇教學素材、教學方法、評價方式、教學組織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個體與集體的學習興趣,努力協調各主體的關系,使主體的選擇能夠共存和兼顧。
二、自主性與合作性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學生主體對自身活動的支配和控制的能力。學生的自主性特別可從自覺和能力兩方面來考察。首先,學生要具有支配和控制學習活動的自覺。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的發展,學生只有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學習的內驅力才是持久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其次,學生應當具有支配和控制學習活動的能力。只有具備這種能力,才能實施支配和控制權。但是,應該注意到學生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累積的過程,當學生還沒有發展到完全具備支配和控制能力的時候,教師主體的正確引導、科學指導是十分必要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組織,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真正有效的自主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指導并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
自主意味著獨立,但獨立又是相對的。教學是多元主體的多邊互助合作過程,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需要積極融入老師、同學、小組所構成的集體,碰撞智慧的火花,共享創新思維。教師則要努力創設輕松愉悅的合作情景和平臺,使學生有能夠彰顯個性的舞臺,同時在整體交往中形成團隊精神,實現知識、人格的全面發展。
三、創造性與探究性
創造是一種超越。教學主體的創造性是指主體積極、主動地改造客體,而摒棄被動、消極的認知和實踐。教學主體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等學習對象進行改造,使之更符合學習的需要和學習的規律。
教學主體的創造性既包括教師的創造性,也包括學生的創造性。教師的創造性體現在對學習內容的處理、教學機智的運用、教學情景的創設等方面。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主要功能已由“釋疑、解惑”演變成了“導演、主持”。教師要適應這種角色的轉換,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鼓勵創新,在教學的內容上適當加深、拓寬,在教學方式上注意新穎性和獨特性,在思維方式上注意發散性和多維性,激發學生創造激情,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學生的創造性雖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僅僅是對學習內容的更換或增添,但卻是深層次創新的基礎,對此我們不能忽視。
探究性是主體在處理對象性關系中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的指向性,是主體選擇學習內容、調整學習方向、激活情感意志的內在動因。教師主體的探究性表現為問題設置的梯度、層次,啟發學生思維的拓展性,而學生主體的探究性則體現為對認知對象的追求性,思維的深度等。探究性是創造性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刨根問底”就不會有新發現,更談不上創新。
總之,我們在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教師、學生群體等多元主體的作用,促進多元主體功能的耦合,形成教學合力,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這是高效教學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皮亞杰.心理學與認識論[M].求實出版社,1988.
[2]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