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華
[摘要]外匯儲備是指由一國官方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或貨幣匯率波動時可以動用的可自由兌換的儲備貨幣和其他隨時可轉換成為這些貨幣的資產。外匯儲備反映一國經濟、金融實力的一個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對宏觀經濟的調節(jié)能力日漸重要,但一國外匯儲備的持有并不是越多越好,適度的外匯儲備是一國經濟正常發(fā)展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外匯儲備 管理 問題 對策
一、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
我國在1978年之前,外匯儲備的年平均只有5億美元左右,我國外匯儲備甚微,甚至個別年份出現外匯儲備為負的情況。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積極發(fā)展對外經濟、貿易、技術的合作和交流,加入國際分工,大量的外資流入,加之我國長久以來形成的“家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傳統(tǒng)觀念,我國外匯儲備量逐年增長。特別是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在外匯管理體制上實施強制結售匯制度及“寬進嚴出”的政策,我國連年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外匯儲備額快速增長。1994年,中國外匯儲備只有516億美元。截至200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 663億美元。截止到2008年9月末,中國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9萬億美元,高居世界之首,并且這個數字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七大工業(yè)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簡稱G7)的總和。
我國外匯儲備激增的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持續(xù)增長的直接原因。二是投機性資本大量流入,也稱其為“熱錢”。三是強制性結售匯制度。
二、巨額外匯儲備引發(fā)的問題
在金融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下,保持相當數量的外匯儲備,是保證對外支付并穩(wěn)定本幣幣值的重要手段。但同時,我們更應該認識到,作為一種金融資產,外匯儲備并非多多益善,過多的外匯儲備反而會帶來一定的資源浪費和效率損失。
1.外匯儲備增加,匯率風險加大。在我國的外匯儲備中幣種結構單一,以美元居多,這種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幣種格局主要受到了國際儲備體系、我國的貿易結構、資本流動等因素的影響。(1)國際儲備體系的影響。目前,國際儲備體系中外匯儲備是最主要的儲備資產,而在外匯儲備的結構中美元在所有的儲備貨幣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一半以上,在近些年來又有不斷上升的趨勢。(2)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貿易結構大體上確定了在對外貿易中所使用的幣種及其比例。我國尚未實行意愿結售匯,國際收支順差是外匯儲備可靠而直接的來源。
2.國民福利的喪失。因為絕大部分外匯儲備被投放于我國境外的金融市場,并未參與到境內資金循環(huán)過程中來,因而無法給我國居民帶來福利的改善,這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3.維持匯率穩(wěn)定背景下的儲備增長機制代價昂貴。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外匯儲備的增加加大了央行基礎貨幣的投放,為了對沖過多的流動性,央行又不得不采取大量發(fā)行央票和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央行的貨幣政策獨立性產生了影響。
三、解決我國外匯管理問題的對策
1.進一步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實施儲備貨幣結構多元化戰(zhàn)略。我國應根據國際匯市的變化,選擇時機調整和優(yōu)化外匯儲備結構,推進外匯儲備的多元化。這一方面是尋找新的匯率風險避風港。由于近幾年美元對世界各主要貨幣貶值將近20%,已使我國遭受了重大損失,為避免這種損失,就應適當減少美元儲備。另一方面,加入WTO后,我國對外經濟聯(lián)系更趨緊密,在國際結算、國際投融資中使用的貨幣要求多元化。從2005年開始,我國實行的是“盯住一籃子”的匯率政策,歐、美、日多年來又一直是我國的前三大貿易伙伴,因此外匯儲備貨幣應當多元化,而不宜過分地集中在美元上。從近幾年的國際貿易情況看,雖然中國同日本、歐盟存在一些貿易摩擦,但總的趨勢是好的,國際貿易額持續(xù)上升。
2.改善人民幣匯率體制,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在發(fā)達國家,國家的外匯儲備和企業(yè)、民間持有的外匯都非常多。而我國主要以國家外匯儲備為主,企業(yè)、民間持有外匯受到嚴格限制。應建立“藏匯于企業(yè)”、“藏匯于民”的外匯“雙藏”機制,改變原有的“藏匯于國”的策略,鼓勵企業(yè)和居民持有外幣,讓企業(yè)、民眾與市場分擔匯率風險,改變國家被動吸納外匯導致儲備大幅增加的被動局面。進一步放寬居民持有和使用外匯的政策限制,“藏匯于民”,讓民間更多地持有外匯,以此降低官方儲備的增長速度、分散儲備管理風險、提高外匯儲備收益。進一步擴展外匯資金運用方式,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企”、“藏匯于民”。將強制結匯制過渡到意愿結匯制,使國家持有外匯儲備逐步實現從“被迫”保有儲備向“意愿”調控儲備過渡。同時,放寬企業(yè)和個人用匯自由即放寬企業(yè)和個人用匯的項目和額度,這樣不僅可以分散高度集中的外匯風險,還可以增加企業(yè)和個人的投資渠道,拓寬境內外匯投資渠道。
3.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協(xié)調內外均衡。在我國經濟內外失衡并存的結構中,外部失衡是外在表現,內部失衡才是根源所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結果,而持續(xù)15年左右的雙順差是我國長期實行出口導向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存在內外失衡和市場扭曲現象的結果。協(xié)調經濟的根本途徑是要轉變中國過度依賴外需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將經濟建立在以內需為主的基礎上。關鍵是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退休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險及住房制度等,促進居民消費水平整體提高。如果內需能夠得到提高,那么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能得到緩解。逐步推進意愿結售匯制。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yè)的結匯和售匯在經常項目下一直是放開的,而我國主要的進出口是由外資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再加上大中型進出口企業(yè)的用匯也基本放開,所以實行意愿結售匯制不會給外匯市場造成大的沖擊。企業(yè)和居民持有一部分外匯可以減輕我國外匯儲備過度的壓力,同時對于外匯體制的完善和外匯市場的活躍也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倩.我國外匯儲備管理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12).
[2]張長全,蔣少華,陳洋林.我國高額外匯儲備影響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8).
[3]魏章友.高額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J].當代經濟,2008,(9).
[4]喬桂明.國際金融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5]周宇.中國經濟的“富貴病”“外匯儲備過多癥”[J].世界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