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太平
編者按:
“三好學生”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一個非常光榮的稱號,它既是一種榮譽,也是對學生追求上進的一種肯定。“三好”即思想好、學習好、身體好。長期以來,在評定“三好學生”的過程中,很多學校把“學習好”當成主要標準,一切分數說了算。評選出來的“三好學生”沒有代表性,社會上對“三好學生”的評定標準也出現了諸多爭議。近年來,景泰縣草窩灘學區推行家校聯誼活動和“新三好”評選辦法,對新時期學生評價工作進行了有益嘗試。
2009年6月1日,景泰縣草窩灘學區八道泉中學彩旗招展,鼓樂喧天,上千名學生、教師和學生家長簇擁在學校廣場上,每個人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草窩灘學區“2009年家校聯誼暨‘新三好之星表彰大會”正在這里盛大舉行。在陣陣掌聲中,全學區130多名“新三好”之星在人們羨慕的目光中依次上臺領獎。隨后,盛大的文藝演出拉開帷幕,孩子們天真爛漫的歌舞表演吸引了家長們一雙雙愛戀的目光,掌聲、歡呼聲經久不息。
“新三好”讓教育回歸本質
景泰縣草窩灘學區開展的爭創“新三好”活動包括社會的好公民、學校的好學生、家庭的好孩子三個方面,活動確定了30個目標、30顆“星”,分低、中、高三個年級階段,對全體學生開展全過程、多元化評價。
學區校長宋希才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革,傳統的“三好學生”評價體系已顯現出了它的局限性:評價方式強調學業成績“最優”,重視集體比較,忽視了學生的個體成長;重視少數學生的發展,忽略了多數學生的體驗。加之評選名額有限,學校在評選中只能看分數、搞“一刀切”。這種目標取向下的“三好學生”,成了個別學生的“專利”,大多數學生可望而不可即,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多數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的本質是對人的塑造、發展和完善,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新三好”評選活動不是對學生的簡單評語,而是一個過程,它是對“三好學生”評選方法的創新實踐,旨在引導學生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在情感上體驗“我能行”,在行動上表現“我能行”。學生是活動的主體,通過一種“內化之力”,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愛心營造的天空里自由翱翔,讓每一個學生在激勵、賞識中享受成功的自信和喜悅。
為此,草窩灘學區借鑒成都、北京等地的經驗,確立了“新三好”評價方案。為了使“評選標準”更全面、更科學、更具操作性,專題組通過召開校長會議、教研會議,集中研究討論,隨后又印發了征求意見稿和調查問卷,向廣大教師、學生、家長充分征求意見,進行匯總、修訂后,先進行試點。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后,學區制定出了 “新三好”活動指南,在學區15所小學、兩所中學中推行。學校和班級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主動努力、主動體驗、主動發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新三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了亮點
學區一位小學校長告訴記者,“新三好”評選活動中各學校根據年度計劃推出“好習慣伴我同行”、“親子運動會”、“學會感恩”、“走向大自然”等主題活動的同時,每個班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推出了諸如“故事星”、“記憶星”、“進步星”等班級之星。點面結合,整體與個體結合,每周、每月、每學期,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都在開展爭星活動,隨時獎勵,定期匯總。學生評獎不受名額限制,而是采用合格達標的辦法,學生受獎面可達到100%。
一位小學教師談及體會時說,活動開展之初,自己感到評選工作量大面寬,對如何調動學生、如何取得家長的支持等方面感到有些困惑。后來,通過開家長會、印發《告家長書》、舉辦家校聯誼活動等,逐步使評選活動課堂化、校園化、主題化、隨時化,老師可根據學生的進步和表現隨時獎勵星卡。隨著活動的深入,自己心中豁然開朗:“新三好”評選活動就是讓教師帶著愛心,帶著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處處留心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如果說以前開展主題活動是為了“評星”的話,現在的“評星”活動已滲透到學校、班級和每個學科教學當中,自評、互評、他評,老師評、家長評、社會評,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實現了多元化,“新三好”評選活動已成為教育教學的一部分。
學區卡森小學四年級學生張敏的爺爺張富家老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新三好活動眼界寬、方法好,家長們以前的那種‘棍棒式教育吃不開了。在學校開展了這個活動后,孫子的學習也用功了,我這個當爺爺的很高興!”
記者了解到,草窩灘學區的老師們口袋里大多裝有學校印制的積分“星卡”,玲瓏別致、色彩斑斕的各色卡片、圖章是對學生的精神褒獎,學生在課堂內外的點滴進步都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肯定。每個班主任老師的案頭都有“一本賬”,它記錄著班上學生的爭星奪卡情況,隨時都有匯總和獎勵,周之星、月之星、班級之星、校園之星……“新三好”評選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因而每個學生表現得信心十足,特別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上課坐姿端正,發言積極;回家主動干家務活,孝順父母,學習的自覺性明顯增強。家長們普遍感到“新三好”活動開展前后孩子的變化非常大,聽話多了,懂事多了,家長也不用太操心了。
草窩灘學區爭創“新三好”活動課題組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自2005年開展爭創“新三好”活動以來,草窩灘學區共評選出“校園新星”6786人次,校級“新三好”1866人次。96.9%的教師認為“新三好”評選活動能全面評價學生,98.2%的教師對“新三好”持有認同和肯定的態度。目前“新三好”評選活動在整個草窩灘學區已蔚然成風。
草窩灘學區的“新三好”評選活動,引起了白銀市教育局、景泰縣教育局、縣政協、縣委宣傳部等多部門的關注,先后多次組織教育界人士到草窩灘學區進行專題調研。市、縣有關負責人和教育專家一致認為,這種探索和實踐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突出了素質教育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操作性,特色鮮明,成效顯著,值得推廣。
“新三好”是對學生評價的一種有益嘗試
草窩灘學區開展的爭創“新三好”活動對學生的教育和成長帶來了什么?這一創新實踐活動的意義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草窩灘學區的每一個教育行政人員、每一個老師甚至每一個家長都在不斷思考和總結。
學區龔家灣小學校長茍正源說:“新三好”評選活動首開學生評價體系改革之先河。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多一批成才的孩子。“新三好”用多元化評價方式代替了以前單一評價方式,評選“三好學生”由名額限制到實行合格達標制度,由關注學生的缺點到發現學生的優點,這是理念的進步,時代的進步,這比傳統的評價方式更具體、更全面、更有操作性和針對性,其創新價值值得關注。
學區青城小學校長段學術對此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說“新三好”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新三好”的評價方式正視學生的差異,將評價深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實際操作中,注重個性發展,調動學生以長揚長,以長補短,讓學生在找到自身不足、發現自己的優點、明確努力方向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其中,主動努力、主動體驗、主動發展,讓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真可謂“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學區長城小學校長田迎春則認為,“新三好”評選活動搭建起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全面協調、有機結合,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新三好”評選活動的開展,讓家庭和社會更加關心、支持學校教育,家長和學校的聯系更加緊密,每個家長都重視和老師的溝通與信息反饋,能及時了解孩子在校情況,配合老師解決教育中的難題。學生、老師、家長立體化評價實現了三方良性互動,形成一股合力,達到了教育的最佳效果。
有人說,愛就像一座城堡,教育者想開啟它的城門,鑰匙只有一把:那就是真心的愛。回顧景泰縣草窩灘學區開展的爭創“新三好”活動,帶給人的是一種感動,一種收獲,一種啟示。花蕾綻放、群星璀璨的校園里,浸透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對“三好學生”評價體系的改革和探索,體現了教育者的魄力和智慧,而這一切源于開拓創新,源于實踐探索,更源于一個“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