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繼峰
〔關鍵詞〕 中學歷史;國恥教育;改革意識;穩定意識;
發展意識;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2(A)—0034—01
國恥教育是進行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是運用中國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國與帝國主義之間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國恥日,對公民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國恥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歷史的回顧,達到痛定思痛、居安思危,喚起全民族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樹立起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意識,增強參與和支持國防建設自覺性的作用。
當前,在我國國力日益強盛、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新形勢下,應當讓國恥教育進教材、入課堂,用國恥激發國榮,用國恥促進和強化學生的民族自尊心,使學生樹立起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為了使歷史的恥辱不再重現,為了讓民族的恥辱不被忘記,更為了祖國和民族的自尊不再被蹂躪,僅讓學生知道“地大物博”、“四大發明”、“盛唐文化”、“盛世治世”是不夠的,應當把國恥教育滲透到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
在中學歷史課教學中進行國恥教育意義重大,也很有迫切性。就中國近現代歷史來看,有活生生的歷史事件。在割地方面,有英國割占香港島、九龍司等地方,俄國割占我國西北、東北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割占臺灣、澎湖列島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的80年間,列強共侵占中國領土約174萬平方公里。在賠款方面,僅兩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次賠款就達白銀7.17億兩。在侵略者燒殺搶掠方面有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洗劫京津,日本侵略者制造旅順大屠殺、濟南慘案、南京大屠殺等。
國恥教育不是單純展示歷史悲劇,而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著眼現實,展望未來。筆者認為,新形勢下在中學歷史課中進行國恥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把國恥教育與改革意識結合起來
100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中華民族由此蒙受了巨大恥辱。回顧近代初期,中日兩國的處境是相近的,都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都出現了深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的封建統治者不從鴉片戰爭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更不去了解世界形勢,尋求革新的良策,卻采取了因循守舊、盲目排外的策略。相反,日本從中國鴉片戰爭的失敗中汲取教訓,認為要挽救民族危機,改變落后狀況,實現民族振興,必須用武力推翻幕府統治,進行社會改革。后來,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從民族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終成亞洲強國。
事實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規,不向他人學習,不善于借鑒他國先進經驗,注定要被動、挨打。因此,國恥教育要在分析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向學生灌輸改革意識。
2. 把國恥教育與穩定意識結合起來
回顧中國近代史,國家所蒙受的恥辱與社會動蕩不安不無關系。社會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政權穩固,外敵就難進犯。一旦社會動亂、政權無序,外敵便會趁亂而入。如近代的日本侵華戰爭,日本為什么敢侵略有著廣闊土地和眾多人口的中國?答案其實很簡單:日本侵略者看到了中國雖大卻是一盤散沙,以及統治者的互相攻伐傾軋,社會矛盾突出,危機四伏,根本沒有合力和團結心。甲午戰爭時日本是這樣看待中國的,到20世紀30年代發動侵華戰爭時,同樣也是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國恥教育應把國家的安定團結作為強盛之本的思想傳輸給學生。
3. 把國恥教育與發展意識結合起來
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穩定是基礎,最重要的是發展。鄧小平同志就曾說過,發展才是硬道理。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故步自封或是發展遲緩,就會被他國拋在后面,就要遭受其他國家的欺侮。近代屈辱史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所以,進行國恥教育,應當告訴學生:加快發展是避免落后挨打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