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平
〔關鍵詞〕 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2(A)—0012—01
一、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1. 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子女,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于管教,只關心孩子的身體狀況和學習成績,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
14歲以前是人的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如果父母外出務工,就錯過了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爺爺、奶奶或其他監護人由于教育程度低,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狀況不佳;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漠。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在知識、能力上也承擔不了對孩子品德培養、學習輔導的任務,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佳。
2. 學校教育存在誤區。農村學校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托于學校教育,而學校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應試觀念比較重等原因,不能有效彌補這一不足。有的班級人數較多,對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兒童難以管理。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致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嚴重脫節,因而出現留守學生棄學、厭學、逃學現象。
3. 社會環境影響。當前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嚴重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留守兒童年幼無知,又常處于無人監護狀態,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媒網絡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聯網、電視、電影、錄像、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有的為了追逐市場賣點,牟取暴利,夾雜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朽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孤僻、苦悶無聊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二、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1. 創造和諧的成長環境。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陶冶留守兒童情操,培養留守兒童健康心理。舉辦演講、辯論、書畫競賽活動,創造展現自我的機會;推薦參加社會上健康有益的學生競賽和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他們搭建了解社會、開闊胸襟、樹立理想的平臺;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成功人士面對面交流,激勵他們立志成才,正確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和矛盾。班主任還可以通過書信或電話聯系的方式,與家長進行交流,及時把學生的有關情況反饋給家長。
2. 實行賞識教育,善待留守兒童。教師要設身處地地為留守兒童著想,寬容他們在學習中的失誤,有人說,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愛”,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以心換心,在生活上要關心他們,使他們得到慈母般的愛;在思想上要指導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育他們;在學習上要幫助他們,要給他們以關懷和溫暖。
3.實施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在學校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以培養他們積極的人生態度。其次,學校應開設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教師,讓留守兒童通過咨詢傾吐、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努力消除心理障礙。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可通過個別輔導的方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應通過個別咨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留守兒童的心理動態,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癥下藥,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引導其走出心理誤區。
4. 動員社會力量,全員關注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公共娛樂場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對社會閑散人員的管理、教育和監督,共青團組織和文化等部門要積極開展各類健康有益的活動,共同營造良好的環境。同時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要緊密配合,齊抓共管,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都來關心青少年成長”的濃厚氛圍,真正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