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花
〔關鍵詞〕 德育工作;學生;心理需要;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B)—0006—01
行為心理學認為,人實施行為的動力源泉來自于其心理需要,即人對某種事物或精神的渴望和追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則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且認為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后,高層次需要才會出現(xiàn)。然而,在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踐過程中,一些教師無視學生心理需要的現(xiàn)象卻長期存在。為了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教師有必要通過滿足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需要,來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自覺地將相關的德育目標內(nèi)化為個體價值目標,從而獲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一、賞識學生,滿足學生被教師尊重的需要
人最本質(zhì)的心理需要是得到他人的賞識、尊重、理解和愛。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而賞識學生的前提則是尊重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能夠使他們樹立起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往往有一些教師對學生的指責和懲罰多于贊揚和鼓勵,這使得一些學生產(chǎn)生了自卑、反抗的心理,其健康成長受到了極大影響。為此,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做到賞識每一個學生,從而樹立起他們的自尊心與進取心。
二、寬容學生,滿足學生被教師理解的需要
所謂寬容學生,就是在學生有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錯誤時,教師要給予理解,并耐心地幫助他們反思、解決存在的問題,使他們不斷取得進步。“不是錘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成功的教育不是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xiàn)的,而是建立在寬容與理解的基礎上的。
作為未成年人的學生來說,還缺乏自律意識,有缺點、錯誤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師不能就因為他們在上課時講一兩句話或考試成績差一點就嚴厲批評他們;也不要因為看到他們玩耍,就板起臉訓斥他們或去找其家長告狀。尤其是對班里的后進生,教師更要用寬容的心態(tài)去看待:對他們的調(diào)皮搗蛋行為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斥責;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忍耐,少一些懲罰;多給學生一些辯白的機會,少一些咄咄逼人的訓斥。這種寬容,是對他們無私的愛,是點燃學生追求上進的希望之火。
三、相信學生,滿足學生被教師信任的需要
居里夫人曾說過:“自信是人們成長與成才的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zhì)。”學生如果失去了自信心,就無法順利完成學業(yè),甚至即使原本很有才能的學生也會變得碌碌無為。因此,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其間,教師對學生的信任不可或缺。如在新學期伊始,我就對班上的學生說:“我不在乎你們以前的學習成績?nèi)绾?現(xiàn)在大家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我希望你們能和我一起努力,共同進步。”我想通過這樣一番話來消除一些學生原有的自卑心理,重建他們的自信心。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處處留心,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會用充滿信任的目光看著他們,傳達出“你能行”的信息,并且避免諷刺挖苦或者悲觀失望的話從我的口中說出。對于他們?nèi)〉玫倪M步,我都給予熱情的表揚。功夫不負有心人,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進步。
四、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滿足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學生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希望完成和自己的能力相稱的學習活動,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而校園文化對學生的這種需要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且這種影響是學校中任何課程無法比擬的。學校要關心、引導學生的這種需要,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的才能在活動中得到展示,進而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如多年來,我校堅持開展閱讀經(jīng)典名著、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這讓學生既實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又得到了高尚文化的熏陶。
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在充分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了解學生各方面、各層次心理需要的基礎上,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才能促進學生優(yōu)良品德的形成,從而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