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茂林
〔關鍵詞〕 教學民主;學生;民主精神;師生關系;自主性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B)—0007—01
在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大背景下去研究、探索和實施教學民主,培養學生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識、民主習慣和民主的生活方式,不但是時代賦予教師的重要使命,而且也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民主精神的基礎。而要建立起這種關系,教師首先必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成為民主的活動,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民主精神和民主參與意識。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民主意識,理解、尊重和接納學生,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彰顯一種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從而使教學活動能夠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開展。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這體現了教學民主的要求。自主性、獨立性是一個人民主精神最核心的要素,它也是個體獲得更好發展的重要條件。基于自主性則產生了人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天賦、可能性、能力和愛好確實是無可限量的,而每一個人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又是獨一無二的。”實施教學民主,教師要拒絕保守與僵化,拒絕制造思想陳腐、想象貧乏的盲從者;應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思想、個性差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自己的個人見解,不盲從權威,不人云亦云,敢于質疑,對同一問題要進行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解釋,不相信唯一正確的解釋,不因循守舊,不固步自封;教會學生尊重他人,善于與學生平等討論或爭論,并虛心采納學生觀點中的合理內容,從而培養學生開放的心態、民主的精神。
三、讓學生實事求是地發表意見
教學民主之于課堂不僅指向教學技巧,也指向學生的心靈。充滿民主精神的教學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也在鑄造著學生的人格。社會要發展,不僅取決于物質條件的改善,更取決于這個社會給予人們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間,以及對個性與多樣化的重視。以升學應試為目的的教育,教給學生確定性的結論性的所謂知識太多,卻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自由思考的空間,也很少給學生嘗試錯誤的機會;沒有培養學生探索的精神、懷疑的精神和批判的精神;沒有讓他們獲得足夠的成功體驗;沒有很好地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各種考試中的標準答案,無形中傳遞著這樣一個可怕的信息:要想成功,就必須循規蹈矩,必須放棄自己的表達方式。經受多年這樣的教育,許多學生產生了一種“隨大流”的思想,形成了一種人云亦云的習慣,不敢表明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不敢否定權威。實施教學民主,教師要讓學生實事求是地發表意見,不拘謹,不呆板,以培養學生較強的參與意識、平等意識和責任意識,以及學生敢問、善問、多思、深思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用理性、批判的眼光審視一切。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尊重、理解和接納學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從而讓課堂浸透民主精神,使學生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