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精神損害賠償中的附從性規則

2009-12-17 06:22:42魯曉明
現代法學 2009年5期

魯曉明

摘 要:精神損害賠償中的附從性規則,是精神損害賠償中頗具獨特性的規則。盡管暢行于多國精神損害賠償實踐并起著事實上的基礎性作用,附從性規則卻一直未能取得與其實際作用相一致的地位。精神損害附從性規則未能反映法律的內在價值,其重要地位的形成,是法律向現實妥協的結果,這注定了其永不可能躍升為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本原則。但當純粹精神損害的確定成為可能時,對附從性規則的突破就成為大勢所趨。正確認識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規則,對于《侵權責任法》確立合適的精神損害賠償范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精神損害;附從性規則;法律原則;純粹精神損害

中圖分類號:DF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09.05.08

引 言

傳統民法將精神損害視為民事權利受到侵害之后果,因此,精神損害賠償附從于侵權損害賠償,若無侵權損害賠償之事實,則無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少Y例證的是,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中,隨處可見“侵害他人某某權的,受害人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一類的規定,卻很難找到諸如“侵權行為致人精神利益損害的,行為人應予賠償”之類的規則。

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因何而來?附從性規則的確切內涵是什么?這樣一種貫穿整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規則,在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中究有何作用?它是一個原則嗎?為什么?其未來走勢如何?認識它理論上有何意義?

長久以來,盡管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實踐中一直秉承著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規則,卻鮮有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的專門論述。在我國,附從性之于精神損害賠償,幾象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卻如幽靈般為研究者們視而不見。在研究者蹤跡遍地、臭如垃圾細如塵埃之事物或現象猶有專人研究的今天,這不能不說是個十分奇怪的。是什么使研究者們諱之甚深,避之唯恐不及?

筆者不敢斗言彌補某一領域的空缺,但確希望通過本篇文章的論述,拋磚引玉,吸引研究者的目光,以期對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問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

一、什么是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

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是指將精神利益損害視作民事主體人身或財產權利損害的連帶后果,受害人只在人身或財產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可就其精神利益損害主張賠償,若受害人未有人身或財產權利損害而只遭受純粹精神利益損失,則無權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以我國為例,我國調整精神損害賠償的制度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7號)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

《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據此,被害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以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為前提。

最高人民法院通過法釋[2001]7號和法釋[2003]20號規定的精神損害賠償范圍,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人格權,主要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和人身自由權。(2)身份權,主要指親權和親屬權。在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的侵權行為中,監護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3)具有人格因素的某些財產權。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有權主張精神損害賠償。(4)對死者的保護。自然人死亡后,以侮辱、誹謗、貶損、丑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的,其近親屬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惟在侵權人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人格利益的情況下,我國法律不再堅持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允許賠償權利人直接就其精神利益損害主張賠償。

(注:法釋[2001]7號第1條第2款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在國外法上,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規則同樣在許多國家存在并被廣泛接受:

《德國民法典》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主要在其第253、823條,及原第847條。(注:第847條已為《修改損害賠償條文第二法》所廢止,由第253條第2款所替代。)《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規定:故意或過失而不法侵害他人的生命、身體、健康、自由、財產所有權或者其他權利的人,有義務向他人賠償由此而造成的損失。第253條第1款規定,只有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才能對財產損害以外的損害要求金錢賠償。第2款規定:“因損害身體、健康、自由和性的自主權而應當進行損害賠償的,也可以因財產損害以外的損害而要求公平的金錢賠償。”故此,在德國法上,只有當生命、身體、健康、自由和性自主權受到侵犯時,始得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日本民法典》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一般條文是第709、710條。其第709條規定只賠償權利侵害產生的損害;其第710條“一方面,確認了身體、自由等屬于現行第709條的權利,與此同時,另一方面,又作出了當權利侵害發生時,不僅可以請求財產損害的賠償而且也可以請求撫慰金的規定” [1]。據此,日本民法上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以權利受到侵犯為前提。

其他大陸法系國家如丹麥、意大利、荷蘭、瑞士等均有類似的規定。比如,《意大利民法典》第2059條規定,非財產損失“僅在法律有規定時才給予賠償。”“在面臨因侵害一般人格權而導致的非財產損失時意大利法院始終存在很大的困難,因為根據民法典第2059條和刑法典第185條第2款的規定也只有當加害行為觸犯刑法時(如侮辱和破壞他人住宅安寧)才導致精神損害賠償責任”[2]。《瑞士債務法》第49條規定:人格關系受侵害時,以其侵害情節及加害人過失重大者為限,得請求撫慰金。“丹麥、芬蘭和瑞典法和德國法一樣,僅規定了身體受到傷害或非物質性人格權遭受侵害時的精神損害賠償” [2]203。

而在英美法上,“傳統上認為精神上之損害,僅為主要損害的附隨損害,若無主要損害,無論該主要損害為人身或財產上之損害,即無法請求精神上之損害賠償”,“若無主要損害,純粹以精神上損害請求時,傳統上法院對此請求均持保留態度”[3]?!爱斶`法行為的訴因僅僅是精神痛苦或者焦慮,法律是無法評估此種精神痛苦或者焦慮的,也不會試圖對之進行救濟”。(注:Catzow v. Buening, 106 Wis.1,20,81 N.W.1003,1009(1900).)“當沒有對人身、財產、健康或者名譽造成損害時,僅僅因為導致了精神痛苦和悲傷而請求法律救濟顯得理由不足”。(注:Southern Express Co. v. Byers, 240 U.S.612,615(1916).)

在世界各主要國家中,惟在法國法上沒有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的規定。《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規定:“人的任何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時,因其過錯致該行為發生之人應當賠償損害?!庇捎跊]有明確區分財產上的損害賠償和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故“這一條款包括了所有類型的損害,并要求對損害作出賠償” 。(注: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 Torts Liability for Ones Own Act,p.45.轉引自胡平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28.)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民法典之所以這樣規定,主要是因為法國民法典不規定人格權,在立法者看來不存在人格權問題[4]。實際上,在審判實踐中法國最高法院曾不斷嘗試進行限縮:原則上把非財產上的損害限制在人格權和身份權的范疇之內[5]。

因此,從世界范圍來看,至少大多數國家不僅在實然法上存在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規則,而且這一規則還起著基礎性作用。

二、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的原則性地位

為何在精神損害賠償中要堅持附從性規則?對此一問題,筆者認為可從兩方面加以解釋:

第一,由民事權利的優越地位所決定。民法是權利法,現代民法總是不遺余力地為民事主體提供多方位的私權保護。伴隨法制的進步和立法的發達,稍具重要性的民事訴求即已通過民事權利的方式固定下來,現代民事權利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民事主體核心利益的代名詞。從本質上說,人的精神活動不過是利益在情感上的反映而已。既然民事權利代表著民事主體的核心利益,而精神活動與核心利益的關聯度要遠高于非核心利益,則精神利益首先通過人格權、財產權等民事權利表現出來也就十分正常。

第二,從法律可操作性的角度來說,堅持精神損害附從性規則具有足夠的正當性。

1.精神損害主要是受害人的主觀感受,當事人精神遭受損害與否,第三人難于進行判斷,受害人也很難提出證據加以證明?!霸诟綆Ь駬p害賠償之訴中,原告所受的身體上的損害至少可以說明原告的精神損害不是虛假的,因為身體上的損害而可能伴隨有精神上的痛苦也在常理之中”[6]。在非伴隨有人身或財產權利損害的精神損害賠償之訴中,原告精神損害的真實性就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

2.從技術上講,非伴有基礎權利侵害的純粹精神損害很難用金錢進行衡量,而就功能上看,金錢能否彌補受害人精神損害本身就值得懷疑。在遭受人身、財產損害的情況下,人身、財產遭受損害的客觀狀況客觀上為衡量精神損害提供了一個標桿,但若當事人沒有遭受人身、財產損失,則法官將因找不到任何參照標準而陷于純主觀猜測之中。

3.若支持受害人在無人身或者財產損害情況下的精神損害賠償主張,則意味著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一旦“受害人成功得到賠償,將引發潮水般的精神損害賠償訴訟”[7]。這極易誘發濫訴、欺詐的惡果,形成嚴重的道德風險。

4.如果支持受害人的純粹精神損害賠償主張,將使民事行為后果變得極不確定,“問題不在于你現在將面臨什么主張,而在于你不知道未來將面臨什么主張”[8]。這很容易使人陷入動則被咎的境地,從而極大地抑制了人們進行民事行為的積極性,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造成不利。

5.若允許法院判決被告支付給未遭受人身或財產損失的原告精神損害賠償費,則將賦予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很有可能成為司法專橫的工具。

正因如此,在肯認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的國家,附從性規則猶如一條紅線貫穿于整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始終,并事實上發揮著指導精神損害賠償立法、司法和民事行為的作用,其地位絲毫不遜色于任何一個部門法的基本原則。

基于本文篇幅所限,筆者在此僅就侵權法基本原則與附從性規則在各自體系中的作用作一簡要對比。

先拋開有關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論爭不談,僅就一般而論,侵權法學者所談到的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通常有4個: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這4個原則中,過錯推定責任事實上仍屬過錯責任,只不過在舉證責任上實行倒置而已。就適用范圍而言,上述4個原則各有其適用范圍,誰都不能真正做到貫穿于侵權法的始終。其中,過錯責任適用于一般侵權,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適用于特殊侵權,公平責任適用于雙方當事人都沒有過錯的特殊情況。盡管過錯責任的適用范圍最廣,但在特殊侵權、侵權人和受害人均無過錯的情況下都不能適用,且隨著現代社會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和嚴格責任的勃興,其適用范圍有不斷縮小的趨勢。至于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等歸責原則,適用的范圍更小,并不真正具有指導整個侵權法的意義。

但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規則卻不同,整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自始至終都體現著附從性的思想。只在法律規定的極個別例外情況下,允許沒有基礎權利侵害的精神損害賠償,其在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中所起的實際作用遠超過任何一個侵權法原則,說其具有原則性地位再恰當不過。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既然附從性規則在精神損害賠償中具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則為何不表述為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本原則?

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是因為,法律原則體現著法律的內在價值目標?!胺稍瓌t是指包括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在內的整個法制活動的總的指導思想和根本法律準則”[9]。附從性規則盡管在精神損害賠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卻反映不出這一標準。法律之所以堅持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規則,不過是為確保法律的可操作性而對現實妥協的結果。從目的論上說,“侵權法的基石是保證受害者獲得賠償”[6]235;凡損害必有救濟是法律尋求受害人利益保護的至高標桿。然而,就現實來說,法律卻因難以實現對主觀感受的有效評估而陷入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法律的可操作性要求其優先選擇支持那些基礎權利受到侵害的精神損害賠償主張,因為這種情況下的精神損害更嚴重、進行真實性判斷的現實可能性更高、更具有可確定性??梢?從價值目標上說,附從性不僅不是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所追求的,反而是法律之痛與恥,實乃法制發展水平不高的體現。這就好像一個贏得主人恩寵的女仆,實際掌管著全部事務卻不能獲得跟女主人一樣的尊稱。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規則不能不說是法律發展長河中一個長時期存在的奇怪現象,其不能獲得法律原則的地位值得深思。“‘寄生性(附從性)損害因素所受到的對待,實質上是法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現象。今天被視為寄生(附從)的因素,到明天可能會被視為單獨構成責任的依據”。(注:The Foundations of Legal Liability(1906)470.轉引自卡爾弗特?馬格魯德侵權法領域中對精神和情感的侵犯[G]哈佛法律評論?侵權法學精粹.徐愛國,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54.)

三、挑戰與應對:附從性規則的突破

作為一種民事政策選擇之結果,一國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規則的適用范圍,受制于該國的醫學發展程度、司法發展水平和法學理論的研究水平。當醫學得到一定發展、司法鑒定技術能對精神損害進行客觀衡量,理論上對濫訴與欺詐能提出可操作的預防性對策時,附從性規則的重要性必然大為降低。

進入20世紀以后,醫學鑒定水平的提高、司法理論的進步,為純粹精神損害的衡量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判斷基礎,也使得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規則不再是鐵板一塊,各國紛紛采取措施在出現裂縫的附從性規則板壁上開鑿孔洞,進而在一些具有客觀判斷可能的純粹精神損害賠償請求中支持受害人的主張。其主要表現是,在造成精神性疾病的震驚損害賠償中不再堅持以基礎權利損害為條件,而對純粹精神損害予以賠償。(注:嚴格地說,死亡被害人近親屬精神損害賠償主張請求權亦屬無基礎權利侵害的精神損害,因為請求權人自身并無基礎權利受到侵害之事實。然鑒于在理論上,很多學者把其視為受害人生前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繼承問題,(相關觀點可參見胡平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263-266)如果把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視為繼承之后果,則此時并沒有突破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制約,故本文對這種情況暫不討論。盡管從學理上說,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屬于可繼承權利是值得商榷的,而且,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8條也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不可繼承性,但從應然意義上來說,這仍屬于一個需要探討明晰的問題。)

震驚損害,在英國法上叫nervous shock,美國法上則在沿用nervous shock的同時,還有emotional distress, mental harm等稱謂,在德國法上叫Schockschaden dritter。我國學者的稱謂則可謂五花八門,定義上也各有差異。比較常見的叫法有“休克損害”[10]、 “精神打擊”[11]、“驚駭案件”[12]、“震驚損害”[13]等,其中尤以“休克損害”的稱謂最為常見。叫法不同,定義也不一樣。如有的學者將其限定于第三人遭遇嚴重精神損害,有的學者認為直接受害人遭遇嚴重精神疾病也屬震驚損害。(注:比如,曾世雄先生認為,“第三人休克損害,意指損害事故發生當時或發生后,被害人以外的第三人因當時目擊或因嗣后聞知損害事實發生的事實,受刺激而導致精神崩潰或休克等情形所遭受的損害?!?王澤鑒先生認為,驚駭案件系指第三人目睹或知悉損害之發生,因受刺激、致精神崩潰、健康遭受損害。對此種因損害于安神作用而發生之損害,加害人應負責任的問題。張新寶、高燕竹認為“精神打擊是指由于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行為導致直接受害人或者第三人遭受醫學上可確認的精神性疾病?!?

筆者認為,當前我國學者關于震驚損害的各種表述都沒能抓住其本質。國外談及震驚損害的案件主要是兩類:一是侵權行為未造成他人人身、財產等基礎性權利損失卻使受害人遭遇嚴重精神疾病;一是直接受害人之外的第三人因目睹侵權行為或感受侵害后果而遭受嚴重精神打擊。這兩類損害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受害人實際權利未受侵害而精神遭受嚴重打擊,以至于罹患精神性疾病。故依筆者之見,震驚損害是指由于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行為導致直接受害人或者第三人遭受純粹精神損害,即醫學上可確認的精神性疾病。

在震驚損害中對附從性規則的突破,區分受害人是直接受害人還是第三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路徑存在明顯差異。

(一)大陸法系的做法

大陸法系各國的典型做法是,通過對健康權做擴大化解釋,把精神利益包容于健康的內涵,將純粹精神損害作為健康權受損害的一種類型。

按照大陸法系通行做法,在直接受害人震驚損害的案件中,侵權的典型模式是:侵權行為→直接受害人純粹精神利益損失=直接受害人健康損害。比如,某甲對某乙開玩笑稱,某乙丈夫遭遇車禍死亡,致某乙驚嚇產生嚴重精神痛苦,則某乙健康權受到侵犯,某甲應承擔健康侵權的法律后果。

在第三人震驚損害的案件中,侵權的典型模式則是:源侵權行為→第三人純粹精神利益損失=第三人健康損害。此時,精神利益是身體健康的一部分,侵犯精神利益即是侵犯健康權。由于精神利益屬健康利益內容,因此,第三人因目睹源侵權行為而遭遇震驚損害,屬健康權受到侵犯。此時,源侵權行為的損害實質上有兩個:源侵權行為→受害人身體及精神損害;源侵權行為→目擊人純粹精神損害。第三人震驚損害與源侵權行為存在相當因果關系,屬直接損害,故行為人自當承擔賠償責任。

德國曾有兩個震驚損害的典型案例:

其一,1967年,一位女孩目睹與其同行的女友遭遇嚴重車禍身亡,精神受到刺激請求非財產上損害之金錢賠償。杜賓根地方法院以女友遇害和該女孩受害不存在相當因果關系為由,駁回了原告的起訴。

(注:LG Tübinggen NJW 1968.1187.轉引自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344.)

其二,1969年3月28日,法蘭克福地方法院在一起震驚損害訴訟中支持了原告的主張。在該案中,一位女孩與其未婚男友攜手同行,男友遭遇突發車禍死亡,該女孩深受刺激,因而向法院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法院認為符合《德國民法典》第847條的規定,判決賠償該女孩非財產上的損害。(注:LG Frankfurt/M NJW 1969,2286.

)

(二)英美法系的做法

英美法系國家對附從性的突破,主要是允許受害者直接將純粹精神損害作為一個單獨的訴因。在司法實踐中,英美法系國家總結出如下規則作為判斷精神損害是否存在,并據以突破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的指導性標準:

1.身體碰觸規則(Impact Rule)。根據這一標準,原告必須證明自己與被告過失行為有身體上的接觸,即使這種接觸并沒給原告造成身體上的傷害。盡管在原告僅和致害行為有細微接觸時,此種接觸很難說明原告遭遇了精神損害,但原告與過失行為人的身體接觸本身仍足以減少法院對原告詭稱精神損害的懷疑。

2.精神損害所產生的身體上之癥狀。即對原告精神損害的判斷,可以通過精神損害所產生的身體上的癥狀,如口吃、出汗、情緒激動、流產等來證明。(注:如在 Soto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案中,原告的寵物狗被警察射殺,原告以遭受震驚損害為由要求賠償,法院以原告身體上沒有產生任何精神損害的癥狀等原因駁回了原告的主張。See Soto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W.D.Mich.,July23,2001.)在美國早期的兩個震驚損害典型案例Dulieu V White案(注:在Dulieu V. White案中,被告過失將車駛入酒吧,使正在搽拭玻璃的懷孕老板娘受到極度驚嚇,并于不久之后早產生下一個大腦有缺陷的孩子。在該案中,法院認為原告有權對因擔心自身安全導致的損害獲得賠償,但對因擔心他人安全導致的損害無權獲得賠償。See Dulieu v. White(1901)2 KB 669.)和Hambrook V Stokes案(注:在Hambrook v. Stokes案中,一位母親目睹失控的卡車沖向其孩子,因極度擔心其孩子遭受損害而遭受震驚損害,流了產并最終死亡。在該案中,法庭認為否認一個目睹事故發生的無助母親因擔心孩子安全所遭到的損害是不公平和荒唐的。See Hambrook v. Stokes(1925)1 KB 141.)中,法院實質上是以受害人流產等身體傷害作為精神損害的判斷依據。

3.原告為法律保護的利益受侵害之狀況。即只要原告的某種受法律保護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就足以表明原告所受精神損害的真實性。(注:比如在Johnson v. Supersave Markets, Inc案中,由于被告的過失,原告被警察錯誤拘捕。法院認為,被告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為法律所保護的人身自由,原告有足夠的理由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轉引自文森特?R?約翰遜美國侵權法[M]趙秀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73-174)

4.行為導致他人精神損害的特殊可能性。有些行為性質特別嚴重,實施了某種行為就可意味著帶來了精神損害。比如,醫院誤診他人患有性病、錯誤地把產婦的孩子讓別人抱走、錯誤地發出死亡通知等,這類行為的發生本身就意味著受害人遭受精神損害的高度可能性。

同時,適應第三人純粹精神損害賠償的需要,理論上在堅持傳統責任構成理論的同時,提出了操作性極高的要件達成判斷標準:

1.對損害發生與否,提出了危險區理論(Zone of Danger)作為判斷損害發生與否的重要依據。即認為若第三人處于行為人所制造的危險范圍內,則原告遭受精神損害具有合理性,原告可就其精神損害請求損害賠償[21]。如母親帶小孩過馬路,因駕駛人過失撞傷小孩,母親目睹慘劇受到震驚損害。因母親身處危險發生區域,故駕駛人須對母親所受的損害負責。但若母親系在路旁目送小孩過馬路而目睹慘劇,則因不在車禍危險區域內,即使受到精神損害,亦無法請求賠償。(注: 在Southern Ry. V. Jackson,146 Ga.243,91 S.E.28(1916)案中,一位母親橫穿鐵軌,她的兩個孩子跟在后面。母親雖然躲過了被過失開動的火車撞倒的危險,卻親眼目睹她的孩子被撞倒而遭遇了嚴重的精神損害。法院駁回了母親的訴訟請求,理由是她不在危險區內。See[1925]I K. B. at 157.)值得注意的是,危險區理論至少具有以下多方面的作用:⑴作為判斷第三人震驚損害真實性的標準;⑵作為行為人合理預見的標準;⑶作為判斷損害與行為之間因果聯系的標準;⑷作為損害賠償范圍限制的準則。作為損害判斷標準的功能只是其作用之一。(注:此種多功能性也同樣存在于后面所述的規則中。筆者認為,這與英美法國家注重實用、不太重視理論的邏輯體系有很大關系。正是因為多功能性的存在,本部分各條規則的功能區分均只具有相對性意義。)

2.在因果關系上,提出了可預見性的各種判斷標準,作為判斷損害與侵權行為之間是否具有相當因果關系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說,對于被告是否預見到對原告的損害,主要應考慮的因素有:⑴空間因素,即原告與事故之間距離上的聯系,即使這種聯系不一定局限于危險區內;⑵原告是否親眼目睹或親耳聽到事故發生;⑶原告與受害人的關系如何,是否存在特殊親密關系。

在英國著名的Alcock V Chief Constable of South Yorkshire Police案(注:Alcock V. Chief Constable of South Yorkshire Police案,在Hillsborough, 球場舉行的利物浦(Liverpool)與諾丁漢森林隊(Nottingham Forest)之間的足球半決賽,因警察允許太多觀眾涌上看臺導致看臺倒塌,造成95人死亡,至少400人受傷。共計有16名原告以在球場或經由電視轉播實況看到或聽到親人遭遇災難而受到震驚損害為由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訴訟。See Alcock v. Chief Constable of South Yorkshire Police(1992) 1 AC 310.)中,英國貴族院5位法官認為,原告只有具備下列條件時,始得請求損害賠償:⑴原告與受侵害的對象之間具有足夠的密切關系,可預見其知悉侵害事故時將遭遇驚嚇而受損害;⑵原告對造成侵害的事故或其直接結果,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足夠的密切關系;⑶原告目睹或耳聞侵害事故或其直接結果,致受有震驚損害。法官據此認為,16位原告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均不能成立。

美國最早提出“合理預見標準”(Reasonable Forseeable)的是1968年的Dillon V Legg案。在該案中,法官提出三個指標取代身體碰觸規則和危險區理論作為合理預見標準的參考:⑴原告在事故現場附近;⑵原告知道對受害者進行的傷害或者威脅;⑶原告與受害者有親屬關系。(注: Dillon v. Legg案:被告疏忽駕駛撞死了正在穿越街道的小女孩Erin Lee Dillon。死者的母親和妹妹就其震驚損害提起訴訟。原審法院以事故發生時,死者母親并不在危險區域內為由,支持了死者妹妹的主張但駁回了死者母親的主張。但二審法院認為,死者母親也處于危險區域,對其主張予以了支持。See 68 Cal.2d 728,441 p.2d 912, 69 Cal.Rptr.72(1968).)“此標準即Dillon標準,它奠定了精神打擊案件判斷標準的基礎”[12]。盡管如此,合理預見標準在適用上仍存在困難,“故美國大多數法院并不采用合理預見標準而仍采較單純的碰觸法則以及危險區域原則”[3]31。

3.在堅持過錯責任的同時,區分行為人故意或過失的主觀狀態。對行為人過失的第三人純粹精神損害,往往配以可預見性規則,原被告之間的相關性(注:過失造成震驚損害的案件,被告只在與直接受害人有密切關系的人遭受震驚損害,且被告的行為是原告遭受損害的“最直接”或者是最重要原因時才承擔賠償責任。比如,在Waube v. Warrington一案中,一位身體虛弱的母親從窗口看見自己孩子被被告過失撞死,這位母親因此遭受震驚損害不久便去世了。法院判決被告無需對這位母親的意外死亡負責。See 216 Wis.603,258 N.W.497(1935).)以及施加義務的合理性等各種要素進行客觀化衡量,對行為人故意的第三人純粹精神損害,則無此要求。

4.在主體上,區分直接受害人和間接受害人。對間接受害人,又區分為與直接受害人有密切關系的間接受害人和與直接受害人沒有密切關系的間接受害人。(注:此種密切關系,一般指家庭關系,但不以家庭關系為限。比如,同居異性伴侶關系可以認為具有密切關系,但反目分居的夫妻則不認為有密切關系。)作為直接受害者,原告只需證明嚴重精神損害存在,即可主張精神損害賠償。作為間接受害人,原告除證明損害存在之事實,還須承擔更多的舉證義務,包括與直接受害人的關系,(注:比如,在前述Alcock v. Chief Constable of South Yorkshire Police案中,法院就以原告直接受害人關系不夠密切為由駁回了部分原告的主張。)與事故及其緊接后果在時、空上的聯系,感受上的緊密性等。與直接受害人關系不同,遭遇純粹精神損害的間接受害人(第三人)權利也不一樣。比如,對于同樣是由行為人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的損害,美國《侵權法重述》第46節規定: 對第三人震驚損害,行為人應在下列情況下承擔責任:“(a)他故意或莽撞地給當時在場的該第三人的直接家庭成員造成嚴重精神痛苦,不論該痛苦是否已導致身體傷害,或(b)他故意或莽撞地給當時在場的任何其他人造成了嚴重精神痛苦,且該痛苦已導致身體傷害?!?/p>

四、趨勢與展望:兼及我國的對策

各國的實踐充分證明,在當代社會,在保護受害人理念的指導下,伴隨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和學術理論的發展,對沒有基礎權利侵害的純粹精神損害予以賠償已經具有一定的現實可能性。純粹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在各國呈現出不斷擴寬的趨勢,傳統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理論的地位已經有所下降。體現這種新的發展趨勢,在20世紀后期制定的成文民法中,已經有些國家不再一味堅持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規則。比如,1969年通過的《阿根廷民法典》第1078條第1款規定:“不適法行為所產生的損害賠償義務,不僅包括損失和所失利益的賠償,也包括受害人遭受的精神損害的賠償?!倍?994年通過的《俄羅斯民法典》則走得更遠,其第151條第1款明確規定包括精神利益在內的非物質利益損害可以要求賠償。(注:《俄羅斯民法典》第151條第1款:“如果公民因侵犯其人身非財產權利的行為或侵害屬于公民的其他非物質利益的行為而受到精神損害(身體的或精神的痛苦),以及在法律規定的其他情況下,法院可以責成侵權人用金錢賠償上述損害?!?

不過,在筆者看來,盡管技術的進步使精神損害賠償的確定化具有了特定情況下的現實可能性,但精神損害固有的主觀性特征并未改變。一般情況下,是否遭受精神損害他人仍然難于判斷。因此,單純基于受害人保護的美好愿望,不適當地擴大純粹精神損害的范圍,只會引發濫訴、欺詐的發生,不僅不能實現保護受害人的良好意愿,反而會誘發道德風險。因此,只要精神損害的客觀判定存在障礙,附從性規則仍然也應該是我國精神損害賠償領域的基本規則。

認清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規則及其發展趨勢,在我國當下具有特殊的意義。我國正在制定《侵權責任法》,一方面,《侵權責任法》應堅持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規則,不應隨意突破;另一方面,應吸收各國成熟的做法,在一些具有醫學技術支撐、理論探討較為充分的領域勇敢地謀求突破,以實現穩妥性與進步性的協調發展。

筆者認為,上述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實踐各有優劣。大陸法系各國通過擴大健康權內涵的方式,將精神利益作為健康利益的一部分,把震驚損害視為侵犯健康權的做法,具有如下優點:1為震驚損害賠償的解決提供了較為統一的范式;2操作起來相對簡便;3在既有法律框架內解決問題,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原有法律的穩定。

但其缺點也很明顯:1對健康權的認識與傳統認識不符。盡管從邏輯上看,將震驚損害包容于健康損害的做法似乎能自圓其說,在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所下的定義中,也包括心理健康的內容。(注: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所下的定義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然而,醫學上的健康標準與法律上的健康標準本就不是一回事。作為一種有限手段,法律對健康的保護永不可能也不應該達到醫學所說的理想狀態。正因如此,傳統民法一般認為法律意義上的健康不包括精神心理健康。把純粹精神損害作為健康損害之一種,則健康損害的標準勢必過寬,極可能造成健康權損害概念的泛化。2過于簡單,配套的限制規則匱乏,很容易造成濫訴的結果。純粹精神損害的判斷標準是什么,何種情況下可視為精神利益受到侵害?原告的舉證義務有哪些?這些基礎性的問題都沒有涉及,純靠法官自我把握,極容易形成司法權濫用。3過于籠統,不夠具體明確。是否所有精神損害都可以要求健康損害賠償?按照什么標準賠償?這些都缺乏基本的說法。如前所述,純粹精神損害有各種情況,不同情況下所需要進行的利益權衡與政策選擇都不一樣,如此籠統的做法,只會造成適用上的莫衷一是,當事人也很難形成穩定的行為預期。

英美法實踐中最大的問題是過于零碎,理論上缺乏統一表述,很難進行歸類整理。但其優勢也十分明顯:1明確純粹精神損害只有達到為醫學所證明的精神性疾病的程度始可要求賠償,從而使之與一般精神驚嚇區分開來,避免了純粹精神損害賠償訴訟的泛化;2在損害判斷和因果關系判斷上,提出和總結出了許多極具操作性的標準,客觀上減少了對精神損害判斷的難度,既利于避免欺詐等道德風險,也有利于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同時也使行為人對責任后果的預見成為可能。

我國《精神損害賠償解釋》規定,侵權行為人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人格利益的情況下,賠償權利人可以直接就其精神利益損害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從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精神損害附從性的桎梏。但這種突破極為有限,僅限于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方式侵害他人人格利益一種狀況,若未違反社會公共道德、社會公德,則即使侵犯人格利益,也不得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可惜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草案”)第二次審議稿未能在上述規定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相反,該《草案》忠實地貫徹了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從性規則,對附從性規則的突破未有任何涉及,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盡管按照該《草案》第1條(注:《草案》第23條規定:“侵害他人生命權、健康權,造成死亡的,受害人的近親屬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造成殘疾的,受害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第24條規定,“故意侵害他人人格權、身份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對侵犯精神利益的似可主張賠償,(注:《草案》第1條:“為維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并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逼渲泻戏嘁婕劝嗬?也包括為法律所保護的法益。)但我國學者向不把精神利益作為一個獨立的法益看待,而是將其視為人格權的客體。(注:相關的觀點參見梁慧星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70;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93-696;張新寶,高燕竹英美法上“精神打擊”損害賠償制度及其借鑒[J]法商研究,2007(5)在筆者看來,此種將精神利益視為人格權的客體的做法在邏輯上并不嚴密。)即使該《草案》第1條規定法益受到侵害可以請求賠償,也不意味著純粹精神利益損害可以通過適用此條獲得賠償。

筆者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應借鑒英美等國的做法,在下述方面對精神損害賠償附從性規則予以突破,允許下述情況下的純粹精神損害賠償:

第一,精神損害后果十分嚴重,能夠為現代醫學手段所證實,即受害人遭遇可證實的精神損害。

第二,在直接受害人死亡或重傷時,與被害人存在特殊親密關系的第三人遭受精神損害。此時,與受害人存在特殊關系的事實足以證明,若被害人死亡或重傷,其精神利益將遭受損害。在理論上可采名義上的精神損害,推定純粹精神損害的存在。

第三,當某些特殊性質行為及行為與受害人的接觸程度等,足以證明受害人遭遇精神損害時,可采名義上的精神損害,而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主張予以支持。比如,錯誤的向原告發出其未成年幼子死亡的通知,該行為本身即足以證明原告受到精神損害。ML

參考文獻:

[1] 于敏.日本侵權行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92.

[2]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法(下)[M]焦美華,譯,張新寶,審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01.

[3]潘維大第三人精神上之損害研究[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30.

[4]梁慧星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48.

[5]邵世星人身損害賠償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75-76.

[6]文森特?R?約翰遜美國侵權法[M].趙秀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73.

[7]See Vivienne Harpwood, Modern Trot Law(Sixth Edition).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5).p.38.

[8]Goodhart, The shock cases and area of risk(1953) 16 MLR 14.

[9]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99.

[10]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342、344.

[11]張新寶,高燕竹英美法上“精神打擊”損害賠償制度及其借鑒[J].法商研究,2007(5):102.

[12]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82.

[13]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22.

[14]邵世星試論驚嚇損害的民事責任[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5):87-92.

Concomitant Rules of Moral Damages: Beyond the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Solution

LU Xiao-ming

(Law Schoo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 510320)Abstract:

Concomitant rules of moral damages are deemed peculiar rules in compensating moral injuries. While prevailing in compensation for moral injuries in many countries and indeed serving as a basis of the compensation, they have never accepted the status they should have accepted. Their failure to reflect the inherent value of law and the fact that their status is determined as the result of the compromise of law with reality doom them to secondary rules. Only where pure moral injury is established can the deadlock be broken. A r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concomitant rules of moral damag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fine the scope of compensation for moral injuries in the Tort Act.

Key Words:moral injury; concomitant rules; law principles; pure mental injury.

本文責任編輯:汪世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91福利片| 色香蕉影院| 99视频免费观看| 色综合久久88| 国产精品3p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啪啪网| 欧美性色综合网|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国产成人91精品|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伊人激情综合| 色亚洲成人|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成人一区在线| 91九色国产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亚洲成肉网|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18|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久久黄色小视频|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制服丝袜 91视频|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日韩天堂网|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成色7777精品在线| 精品视频第一页|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欧美|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最新在线|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波多野一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亚洲天堂首页| 久久激情影院|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一级片|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97成人在线视频| 无码内射在线|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