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附條件逮捕制度批判

2009-12-17 06:22:42張兆松
現代法學 2009年5期

摘 要:附條件逮捕制度是近年檢察機關出臺的一項審查逮捕改革措施,其核心是將原本不符合逮捕條件的犯罪嫌疑人批準逮捕。該制度違反《刑事訴訟法》第60條之規定,違背程序法定和刑事司法解釋的原則,背離刑事訴訟的價值目標,不符合司法改革的基本原則。該制度難以避免逮捕適用的擴大化和超期羈押現象。從實施情況看,存在著任意擴大適用范圍、撤捕比例高、違背程序現象嚴重、不利于提高公安機關的辦案質量等弊端。實施附條件逮捕制度只會擴張檢察機關的逮捕權,而不會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建議立法機關對附條件逮捕制度進行審查,并通過相關程序修改或廢止這一制度。

關鍵詞:審查逮捕;附條件;違法;廢除

中圖分類號:DF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09.05.18

所謂附條件逮捕,是指檢察機關辦理偵查機關提請批準逮捕的案件時,對嚴重刑事犯罪嫌疑人,認為證明其犯罪的事實證據尚未達到批準逮捕的一般標準,但確實具備補充、完善證據的條件和可能,偵查機關已有偵查計劃與方案的,檢察機關可予以作出逮捕決定,同時要求偵查機關進一步提供補充證據材料的一種措施。

2005年5月,在全國檢察機關第二次偵查監督工作會議上,最高人民檢察院認為,對逮捕的“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這一條件,要以“證據所證明的事實構成犯罪”為原則,以“證據所證明的事實基本構成犯罪”為例外,“基本構成犯罪”確需逮捕的,要具備并附加必要的條件。會后,最高人民檢察院明確提出可以在全國試行“附條件逮捕”這一工作制度。2006年8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10屆檢察委員會第59次會議通過的《人民檢察院審查逮捕質量標準(試行)》(以下簡稱“《逮捕質量標準》”)第4條規定:“‘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一般是指證據所證明的事實已構成犯罪。對于證據有所欠缺但已基本構成犯罪、認為經過進一步偵查能夠取到定罪所必需的證據、確有逮捕必要的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經過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可以批準逮捕并應當采取以下措施:(一)向偵查機關發出補充偵查提綱,列明需要查明的事實和需要補充收集、核實的證據,并及時了解補充取證情況;(二)批準逮捕后3日內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三)偵查機關在偵查羈押期限屆滿時,仍未能取到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證據的,應當及時撤銷批準逮捕決定。”這標志著附條件逮捕制度正式確立[1]。

該制度確立以來,不少地方開始在審查逮捕工作中積極推進實施附條件逮捕制度(在實踐中,有的稱為“風險逮捕”,有的稱為“有條件逮捕”,還有的稱為“相對批捕”“特殊逮捕”或“附條件逮捕定期審查制度”等)。如重慶市適用附條件逮捕的檢察院已有18個,占全市檢察機關辦案單位的42.2%[2] 。

根據《質量標準》第4條規定,附條件逮捕案件必須滿足定罪條件和程序條件。定罪條件是:(1)根據現有證據可以認定基本構成犯罪;(2)據以定罪的現有證據有所欠缺,但認為經過進一步偵查能夠取得定罪所必需的證據;(3)系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確有逮捕必要。程序條件是:(1)須經過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2)向偵查機關發出補充偵查提綱,列明需要查明的事實和需要補充收集、核實的證據,并及時了解補充取證情況;(3)批準逮捕后3日內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備案;(4)偵查機關在偵查羈押期限屆滿時,仍未能取到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證據的,應當及時撤銷批準逮捕決定。

筆者認為,附條件逮捕制度作為一項重大的審查逮捕改革舉措出臺,不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當性。現將理由闡述如下:

一、該制度不具有合法性

2008年8月29至30日,由北京市人民檢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和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主辦的“逮捕制度的深化與發展專題研討會”在京召開。研討會的主題就是附條件逮捕制度。絕大部分學者和實務界的同志對此持肯定態度,認為附條件逮捕制度的依據是:1法律依據:(1)符合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逮捕條件的立法精神。(2)符合逮捕階段證明標準的法定要求。2理論依據:(1)符合刑事訴訟法的目的要求。(2)符合并有利于強化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3]。如有的同志認為,“附條件逮捕的證據證明要求,與一般的證明要求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屬于原則與例外、一般和特殊的關系。其對一般逮捕的證明要求起到了補充的作用,沒有根本上突破法律界限。”[4]筆者認為,附條件逮捕制度之所以不具有合法性,主要表現在:

(一)違反《刑事訴訟法》第60條之規定。《刑事訴訟法》第60條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如何理解“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理論和實務界曾有多種解釋:1“個數說”,認為“有證據”就是有一個或兩個有罪證據即可。2“相當說”,認為只要有相當的確實證據證明犯罪即可。3“充分說”,認為“有證據”是指有確實、充分的證據,即有證據證明犯罪行為確實是犯罪嫌疑人所為,且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一犯罪事實。4基本充分說,認為“有證據”是指有基本確實、充分的證據。5“充足說”,認為“有證據”應當有充足的證據,“證據充足”不等于“證據充分”,“證據充足”相對于某一具體犯罪事實而言,只要足以證明有犯罪事實即可;而“證據充分”相對于所有犯罪事實而言,其數量必須覆蓋所有案件事實的情節[5]。1998年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聯合頒布的《關于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26條規定:“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是指同時具備下列情形:(1)有證據證明發生了犯罪事實;(2)有證據證明犯罪事實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3)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已有查證屬實的。犯罪事實可以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數個犯罪行為中的一個。2001年8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頒布的《關于適用刑事強制措施有關問題的規定》重申了該《規定》。應當說《規定》頒布后,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認識逐步得到統一,即“證據所證明的事實已構成犯罪”。這種證據標準,既不是立案時僅能證明有犯罪“嫌疑”、拘留時能證明有“重大嫌疑”的證據,也不是偵查終結、起訴、審判所構成的“確實、充分”的證據,而是“基本確實、充分”的證據。這種證據是在起點犯罪上已接近“確實、充分”,但又存在一定距離的證據,依此證據逮捕犯罪嫌疑人,基本上不會捕錯[6]。但附條件逮捕制度的出臺表明,對于證據有所欠缺,不符合逮捕條件的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也可以批準逮捕。盡管這種逮捕要符合一定條件,且捕后有一定的補救措施,但其核心是將原本不符合逮捕條件的犯罪嫌疑人批準逮捕。根據《逮捕質量標準》規定,“證據有所欠缺是附條件逮捕的關鍵條件”[7]。這表明附條件逮捕案件的現有證據不符合《規定》中的“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三個證據要求。

(二)違背程序法定原則。程序法定原則是指國家刑事司法機關的職權及其追究犯罪的程序,都只能由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加以明確規定,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活動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職權進行。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立法方面的要求,即刑事訴訟程序應當由法律事先明確規定;二是司法方面的要求,即刑事訴訟活動應當依據國家法律規定的刑事程序來進行。程序法定原則不僅為大多數國家所遵循,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成為國際刑事司法準則中的一條重要內容。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第1款規定:“每個人都享有人身自由與安全的權利,任何人不得被任意逮捕或羈押,除非依據法律所規定的理由并遵守法定的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剝奪自由。”程序法定原則是現代法治對刑事訴訟的基本要求,旨在將刑事訴訟活動納入法制的軌道,以防止國家專門機關濫用職權,恣意妄為,保證刑事訴訟的民主性、公開性,從而順利實現刑事訴訟的目的和任務[8]。程序法定原則的確立,一方面,有利于塑造“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權力制衡機制,即通過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來明確限定國家司法機關的權限及其追究犯罪、懲罰犯罪的程序,防止司法機關濫用職權、專權擅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權力制衡機制。即通過法律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中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來有效地約束和限制國家司法機關的權力擴張,防止司法機關濫用權力、侵犯公民人權[9]。刑事訴訟是國家和個人之間沖突最為激烈的一個領域,個人權利的最大危險來自于國家對犯罪行為的追訴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對國家的追訴活動加以適當限制,偵控機關就會憑借強大的國家力量和懲治犯罪的道德優勢恣意妄為,從而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對犯罪嫌疑人實施逮捕是國家追訴機關以其國家公共權力的強制性手段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權,這種權力的行使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因此,必須嚴格依照法律授權加以實施。任何權力機關不得以自我授權或越權的方式對犯罪嫌疑、被告人進行逮捕。附條件逮捕制度是在《刑事訴訟法》第60條規定之外另設批捕標準,實質上降低了我國法定的逮捕條件。

(三)違反刑事司法解釋的原則。刑事司法解釋是最高司法機關就具體應用刑事法律問題進行的解釋。合法性原則是刑事司法解釋的基本原則。最高人民檢察院只能在立法規定的范圍內就如何具體適用刑事法律問題加以明確化和具體化,而不能超越法律規定[10]。2006年5月1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工作規定》第3條規定:“司法解釋應當以法律為依據,不得違背和超越法律規定。”《逮捕質量標準》開宗明義地指出:“為進一步規范人民檢察院審查逮捕工作,提高辦案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及其他有關規定,結合審查逮捕工作實際,制定本標準。” 但《逮捕質量標準》第4條卻在法律規定之外創設附條件逮捕制度,恰恰違反了司法解釋的合法性原則。

不少同志認為,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已經對逮捕的條件作了重大修改,將原來“主要犯罪事實已經查清”放寬為“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刑事訴訟法》的修改顯然降低了逮捕的證據要求,然而在司法實踐中,鑒于各級檢察機關對逮捕條件的嚴格要求并將“錯捕率”作為考核基層檢察工作的重要標準,在刑事賠償和錯案責任追究的雙重壓力下,一些審查批捕人員仍然沿襲著舊《刑事訴訟法》的逮捕觀念,人為地將批捕標準等同于起訴標準,以期降低錯捕率。這種過于嚴格的證明標準影響了逮捕功能的正常發揮,導致犯罪嫌疑人被釋放或者逃跑、串供、毀滅、隱匿證據;因而“有條件逮捕并沒有突破我國的法律規定,是對我國逮捕條件的回歸。……有條件逮捕制度可以使實踐中過于嚴苛的逮捕條件得以矯正,實現逮捕制度設計的應有作用。”[11]該觀點認為,司法實踐中對逮捕條件掌握過于嚴格了,不符合《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現在出臺附條件逮捕制度,正是為了更好執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筆者認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一方面,從逮捕實踐看,我國基本不存在對逮捕條件掌握過于嚴格的問題。盡管個別地方可能存在“該捕不捕”的問題,但就全國來說,當前逮捕領域的主要矛盾是“不該捕而捕”及逮捕率過高的問題,而不是“該捕不捕”的問題。在我國,逮捕數量很大,逮捕適用率非常高。1998年—2002年五年間,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各類刑事犯罪嫌疑人3 601 357人,提起公訴3 666 142人,逮捕率為98.23%[12]。2003年至2007年,共批準逮捕各類刑事犯罪嫌疑人4 232 616人,提起公訴4 692 655人,逮捕率為90.19%[13]。近5年中逮捕率雖然有所下降,但逮捕率過高的現狀沒有根本改變。這樣高的逮捕率,是難以得出逮捕條件掌握過嚴的結論的,那種認為現在對逮捕條件掌握過嚴的說法是沒有實踐根據的。另一方面,如果說司法實務中確實存在著對逮捕條件把握過嚴的問題,應當做的則是采取相應對策糾正這種掌握過嚴的傾向就行,或者盡快將那些與《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相矛盾的司法解釋(包括《規定》)予以廢除或修改,從而使司法解釋、司法實踐回歸到《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逮捕條件中來,而不是另行創設一種與法定逮捕條件不同的附條件逮捕制度。

(四)背離刑事訴訟的價值目標。在刑事訴訟中,懲罰(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應當統一。只有把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在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之間達到平衡。綜觀當前世界刑事訴訟法的改革與發展,各國或地區無不都在刑事訴訟中尋求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兩大目的之平衡。但在現實的刑事訴訟中,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總是表現出明顯的對立。這就要求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本著利益權衡的原則進行慎重的選擇。在我國偵查監督本身就是為了限制、控制偵查權濫用而設置的監督程序,就是對偵查權力進行一定程序的抑制,防止偵查權過分擴張而侵害公民權利。審查批捕權是人民檢察院實行偵查監督的一項重要權力。檢察機關批準逮捕的權力,其本身就是為了控制偵查行為而設置的,具有監督偵查活動的功能和目的。當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價值發生沖突時,人權保障理念應當成為偵查監督的基本價值取向[14]。附條件逮捕則是以懲罰犯罪作為惟一的價值選擇的。這顯然是與檢察機關偵查監督的價值取向相違背的。

(五)該制度違背司法改革的基本原則。有的同志認為,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已經實行了12年,逮捕條件不合理性所帶來的問題日益突出,放寬逮捕條件,不僅實現了逮捕功能和價值回歸,也符合我國漸進式司法改革的一般規律[15]。這一論點值得商榷。2008年中央政法委會同中央和國家機關的17個部門和有關地方機關和部門,在進行深入調研論證,集中方方面面的意見和智慧的基礎上,提出《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已由2008年11月28日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原則同意下發貫徹執行。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王其江同志明確指出: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改革的各項措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凡與現行法律法規相沖突的,應在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后實施。”[16]2009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的《關于貫徹落實〈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檢察改革2009—2012年工作規劃》強調,深化檢察改革應當堅持依法推進改革原則,“凡是與現行法律規定有沖突的改革措施,都要先提請立法機關修改相關法律規定,然后再行實施。” 逮捕條件是一項重要的刑事訴訟制度,即便逮捕條件確有修改的必要,也必須由立法機關通過嚴格的立法程序予以通過。而且新一輪司法改革的重點是加強權力監督制約,而附條件逮捕制度則屬檢察機關擅自通過制定司法解釋擴張自己的權力。由此可見,附條件逮捕制度的試行,不符合司法改革的基本原則,也不符合權力監督制約原則。

二、該制度難以避免逮捕適用的擴大化和超期羈押現象

(一)如何界定“經過進一步偵查能夠取到定罪所必需的證據”?根據《逮捕質量標準》的規定,我國逮捕條件中的“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包括“證據所證明的事實已構成犯罪”(普通逮捕)和“證據所證明的事實已基本構成犯罪”(附條件逮捕)兩個層面。附條件逮捕的證據要求之所以不同于普通逮捕對證據的要求,就在于:附條件逮捕中“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已有查證屬實”做了最低限度的要求,即允許證據有所欠缺,但是要求有進一步取得定罪所欠缺證據的可能為前提條件。這里能否取得定罪所必需的證據,在作出批準逮捕決定時是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是一種主觀判斷。這種主觀判斷的依據何在?由于《逮捕質量標準》中無法作出進一步的規定,實踐中就難以避免作出隨意性擴張解釋[1]20-24。

(二)“重大案件”的范圍如何限定?《逮捕質量標準》沒有規定重大案件的范圍。有的認為,重大案件的刑期標準是“3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3]9-12;有的認為,重大案件的刑期標準應為“可能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17];而有的則認為,對“重大案件”的范圍不宜做過分嚴格的限制,罪名上可以擴展到一般刑事犯罪,在影響范圍上應當以本地區、本轄區影響重大為標準[18]。如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檢察院制定的《附條件逮捕實施辦法》規定,附條件逮捕適用范圍包括4項:1涉嫌殺人、搶劫、強奸、綁架、販毒、放火、爆炸、投毒等嚴重刑事犯罪的;2涉嫌黑惡勢力犯罪案件的;3在當地有重大影響,群眾反映強烈的;4其他罪行嚴重的。重大案件范圍的不確定,容易導致實踐中各行其是。

(三)如何掌握撤銷批準逮捕決定的時間?根據《

逮捕質量標準》第4條第3項規定,一旦附條件逮捕的案件,偵查機關在偵查羈押期限屆滿時,仍未能取到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證據的,應當及時撤銷批準逮捕決定。盡管有的實務部門的同志也認為,“附條件批準逮捕是特殊情況下的批捕,其風險程度加大,侵害犯罪嫌疑人人權的可能性也增大,偵查機關在偵查羈押期限屆滿時,仍未能取到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證據的,檢察機關只能撤銷批準逮捕決定,不能延長偵查羈押期,如果對此類案件延長偵查羈押期,可能對犯罪嫌疑人造成更大的傷害。”[2]178但由于所謂“偵查羈押期限屆滿時”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上述觀點就難以被認同和嚴格執行。從逮捕后的偵查羈押期限來看,一般羈押期限可達2個月,按照《刑事訴訟法》第124、126、127條的規定,延長羈押期限可達7個月。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28條的規定,在偵查期間,發現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發現之日起重新計算偵查羈押期限。由于這類案件都是“重大案件”,一般都符合延長羈押期限的條件;所以《逮捕質量標準》所規定的“附條件逮捕的案件在偵查羈押期限屆滿時,未能取到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證據的,應當及時撤銷批準逮捕決定”,是難以有效制約審查批捕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的。實證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如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2006年至2007年附條件逮捕總數為102人。“該102名犯罪嫌疑人,附條件逮捕后2個月內偵查終結的不多;大多數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24條、126條、127條之規定,延長了一次、二次、三次偵查羈押期限不等。這種長期羈押現象,并非附條件逮捕之專有,但顯然附條件逮捕案件更有補充偵查之需要。”[19]附條件逮捕制度的實行,只能加劇隱形超期羈押現象。

三、實踐證明附條件逮捕制度弊多利少

近年來附條件逮捕制度的運行,雖然在懲罰犯罪,突破重大刑事案件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總體而言,弊多利少,主要表現在:

1任意擴大適用范圍。由于《逮捕質量標準》沒有明確規定重大案件的范圍,實踐中擅自擴大附條件逮捕案件的適用范圍現象比較嚴重。某些基層檢察院對較輕的刑事案件也適用附條件逮捕,如婁某非法拘禁案,犯罪嫌疑人婁某因先被人敲詐而非法拘禁他人,本身的犯罪情節較輕,且又是應判處3年以下刑罰的犯罪,但檢察院仍然附條件逮捕了婁某,后法院判處婁某有期徒刑6個月緩刑1年。某基層檢察院在處理一起涉檢信訪案件時,明知案件已過追訴時效,但為了解決被害人常年上訪問題,將犯罪嫌疑人附條件逮捕[20]。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2007年作出有條件逮捕決定的案件140件,涉及20余個罪名,其中故意傷害罪、盜竊罪、詐騙罪占到55.71%,但這些案件中符合“重大”條件的案件寥寥無幾[20]。

2撤捕比例高。北京市各級人民檢察院在2006-2007年兩年間,共對938名犯罪嫌疑人采取附條件逮捕措施,其中經工作仍達不到證據要求予以撤銷逮捕的有217人,占23.13%,而未及時撤銷逮捕被作無罪處理的24人,占2.56%[21]。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2006-2007年附條件逮捕的102人中,予以撤銷逮捕的人15人,約占14.7%[22]。北京海淀區人民檢察院2006年和2007年分別適用附條件逮捕案件142件和140件,最終撤銷批準逮捕決定的49件和38件,分別占附條件逮捕案件的34.51%和27.14件,也就是說附條件逮捕案件中幾乎有1/3被撤銷逮捕決定[23]。附條件逮捕案件的撤捕率數倍于一般逮捕案件。而且這些撤捕案件基本上都是最終認定為不構成犯罪或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能認定有罪的案件。

3違背程序現象嚴重。根據《逮捕質量標準》規定,附條件逮捕案件必須經過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但司法實踐中不少單位對附條件逮捕案件未經檢委會討論而作了批準決定。如重慶市檢察機關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共辦理附條件逮捕案件108件,涉及147人,其中未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有22人,占全市附條件批捕人數的14.97%[2]178。北京海淀區人民檢察院的調研結果表明:“2006年、2007年檢察委員會實際研究的案件是每年180件左右,每次檢察委員會研究6.5個案件。而這兩年作出附條件逮捕案件的數量分別是142件和140件,如果嚴格執行檢察委員會研究制度,平均每次檢察委員會需要研究5.5個此類案件,這意味著增加幾乎1倍的工作量,這顯然是不現實的。”[24]鑒于此,不少同志認為,由于批捕案件周期短、案件量大,要求每個附條件逮捕案件都由檢委會討論決定的操作難度較大,建議,將“必須提請”,修改為“可以提請”[18]16-18。這樣一來又為一些檢察機關濫用附條件逮捕提供了程序上的方便之門。

4不利于提高公安機關的辦案質量。實證研究表明,附條件逮捕程序設計中,對公安機關權責規定不明確、配套工作機制不完善,因此,“檢察機關作出附條件逮捕決定后,公安機關的考核指標即已經完成,即便最終撤銷逮捕決定,也不影響公安機關的考核指標完成情況。因此,在辦案壓力大、案件數量多的情況下,公安機關對附條件逮捕決定后的證據補充工作積極性并不高。……補充偵查工作存在推諉、拖延的情況,導致我們最終只能依照相關規定撤銷逮捕決定。”[24]229

此外,這種案件在偵查羈押期限屆滿時,偵查機關仍未能取到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證據,從而撤銷批準逮捕決定的,是否屬于錯捕?檢察機關是否應當賠償?至今最高人民檢察院沒有作出具體規定;同時,依照有關規定,附條件逮捕中的錯誤風險不需要承辦人承擔,而且考核中也沒有把單位的附條件逮捕案件質量列入考核范圍。這樣,附條件逮捕后,出現撤捕的,既沒有單位的刑事賠償責任,也沒有辦案人個人的錯案追究責任,犯罪嫌疑人成為惟一的“冤大頭”。

總之,附條件逮捕制度使“以捕代偵”合法化。實施附條件逮捕制度只會擴張檢察機關的逮捕權,而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這樣一項實質上修改了《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重大的審查逮捕舉措,在沒有經過廣泛的討論和公開征求意見的情況下即倉促出臺,從程序看是違法的,從實踐看是有害的。為了維護國家法制統一,附條件逮捕制度的試行應當立即叫停。2006年8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3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第5章專門規定了“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其中第31條明確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于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內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第32條、第33條進一步規定了認為司法解釋同法律規定相抵觸而提出審查要求或者審查建議的主體、工作機構,以及審查后認為司法解釋與法律規定相抵觸的工作程序等內容。目前《逮捕質量標準》處在試行階段,筆者建議,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或有關專門委員會應對《逮捕質量標準》第4條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該司法解釋同法律規定相抵觸的,應當建議最高人民檢察院予以修改或者廢止該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不予修改或廢止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或有關專門委員會應當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檢察院修改或廢止該司法解釋的議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作出決議,責令最高人民檢察院修改或者廢止附條件逮捕制度。ML

參考文獻:

[1]張兆松.質疑附條件逮捕[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3):20-24.

[2]張德江,黃春玲.重慶市檢察機關附條件批準逮捕情況的分析與思考[G]//倫朝平,甄貞.附條件逮捕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81.

[3]苗生明,王偉.附條件逮捕定期審查制度若干問題研究[J].人民檢察,2008,(20):9-12.

[4]陶建平,張雪迎.原則與例外:從訴訟證明要求和制度設計看附條件逮捕[J].人民檢察,2008,(20):13-15.

[5]甄貞.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綜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6-137.

[6]朱孝清.關于逮捕的幾個問題[J].法學研究,1998,(2):112-118.

[7]李治永,朱力.附條件逮捕的利弊權衡[G]//倫朝平,甄貞.附條件逮捕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5.

[7]王敏遠.刑事訴訟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5.

[9]謝佑平,萬毅.刑事訴訟原則:程序正義的基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11-113.

[10]張兆松,刑事司法公正的制度選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5-36.

[11]鄧思清,盛宏文.有條件逮捕的法理基礎及制度建設[J].人民檢察,2009,(2):13-16.

[12]韓杼濱.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報,2003,(2):16-22.

[13]賈春旺.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報,2008,(2):7-14.

[14]吳波,徐立穎.論我國偵查監督改革的價值取向[J].人民檢察,2008,(19):13-15.

[15]苗生明,王偉.附條件逮捕定期審查制度若干問題研究[G]//倫朝平,甄貞.附條件逮捕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2.

[16]孫春英,柴黎.從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出發著力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王其江答本報記者問[N].法制日報,2008-12-17(1).

[17]苗生明,王偉.附條件逮捕定期審查制度若干問題研究[J].人民檢察,2008,(20):9-12.

[19]楊金才.審慎對待風險逮捕[N].檢察日報,2008-6-8(3).

[18]李繼華.附條件逮捕: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的權衡選擇[J].人民檢察,2008,(20):16-18.

[19]宋毅,余浩.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附條件逮捕情況分析[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6):3-8.

[20]劉捷揚,徐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附條件逮捕制度運行現狀[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6):15-21.

[21]張新憲.附條件逮捕制度的建立過程及運行概況[M]//倫朝平,甄貞.附條件逮捕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66.

[22]宋毅,余浩.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附條件逮捕情況分析[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6):3-8.

[23]劉捷揚,徐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附條件逮捕制度運行現狀[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6):15-21.

[24]劉捷揚,徐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附條件逮捕制度運行現狀及完善建議[M]//倫朝平,甄貞.附條件逮捕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27.

Comment on Conditional Arrest

ZHANG Zhao-song

(School of Law,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Abstract:

Conditional arrest is a reformative measure to examine and verify arrest taken recently by the prosecu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which is to verify the arrest of the suspect who might otherwise mismatch the arrest requirement. It violates Section 60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Act, breaches the principles of procedures prescribed by law and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deviates from the values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and contradict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judicial reform. It will inevitably result in abuse of arrest and extension of custody. An indeed it has led to arbitrary application, high ratio of arrest, breach of procedures, and hindrance to police investigation. In short, conditional arrest can only increase the power of the prosecution but not conduce to protecting lawful rights of the suspect.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legislature should examine and abrogate conditional arrest by way of revision of relevant procedures.

Key Words:examine and verify arrest; with condition; violation of law; abrogate

本文責任編輯:龍宗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三区二区|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一个色综合久久|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丁香婷婷久久|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毛片视频网址| 99爱在线|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久久semm亚洲国产| 色香蕉影院| 久久semm亚洲国产|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看国产一级毛片|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的黄网| 色成人综合|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亚洲三级色|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欧美爱爱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影院| 日韩无码黄色|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亚洲a级在线观看| 婷婷色婷婷|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在线日本|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噜噜噜| 亚洲视频a|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 91|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精品国产99久久|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亚洲无码37.|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视频免费|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播放|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