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尼泊爾特約記者 郭穎 陶短房 青木 蔣豐 張松 ●陳一●本報記者 王躍西 康娟
中國總理溫家寶16日啟程前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外電稱這決非一次輕松之旅。號稱人類歷史上最具雄心的氣候大會即將進入關鍵性的48小時,但近些年來還沒有哪一次大規模的峰會像這次氣氛那樣凝重,美國《華爾街日報》說,“十多年的氣候外交積累起來的憤怒與怨恨已經公開化”。而大會主席16日的突然離職,更讓人們對峰會前景多了一分擔心。未來一兩天,美國總統奧巴馬、印度總理辛格、日本首相鳩山等大批政治人物也將陸續抵達哥本哈根,他們被期待能化解大會上正在迅速堆積的焦慮和挫折。但沒有誰敢打保票100多位各國領導人碰面后會是什么結果,因為各位政治人物的背后都有著國家利益的底線。印度媒體已經強硬地向辛格提出要求說,印度即使在哥本哈根孤軍奮戰,也不能甘心當發達國家主宰下的世界三等公民。
世界注意力落在中美領導人身上
法新社16日報道稱,中國總理星期三前往哥本哈根出席氣候變化峰會,預計他將在峰會上發表演說闡述中國的立場。在他出發時,哥本哈根的氣候變化談判只剩下最后的時間以努力達成人類歷史上最具雄心但也是最復雜的協議,一些關鍵國家近幾天來激烈的爭吵已經使人對峰會的前景不抱樂觀,有人發出了峰會可能失敗的警告。
“王子、總統、總理……各國領導人一齊涌向哥本哈根,出席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氣候變化峰會,但是世界的注意力卻落在世界上兩個最大碳排放國的領導人身上,他們分別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中國總理溫家寶。”加拿大《多倫多太陽報》16日如此描述目前氣候大會的焦點。
美國《洛杉磯時報》16日的文章更像是提前尋找替罪羊。文章認為,氣候大會談判如果失敗,將誘發一輪譴責大戰,發展中國家會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稱為“惡棍”,但是出席會議的很多談判人員和觀察家卻認為,能否達成協議的大部分關鍵決定存在于窮國和新興國家的手中。文章還說,一些組織認為,中國不會冒風險,讓人說是自己導致了談判失敗。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美國氣候變化項目主任稱,中國真的非常想達成協議,“他們真的很在乎世界怎么看他們。”
美國媒體非常喜歡報道美中“對決”。美國《時代》雜志稱,峰會結束前三天,人們的挫敗情緒正在哥本哈根積聚;最終,峰會的結果將取決于美國和中國的決定:這場擁擠的、混亂的氣候峰會是以成功收場還是以代價昂貴的失敗收場?整個世界都在注視著和等待著。
另據彭博社報道,在中美舊的僵局還沒打破時,美國有人又把碳關稅問題扯了進來,稱中國等國沒有承擔像美國那樣高的環保成本,擁有更大的競爭優勢,美國應該對這些國家征收關稅以抵消影響。對此,中國哥本哈根氣候談判特派代表于慶泰嚴辭回絕稱,中方始終反對任何以保護環境為名而實行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實際上,氣候大會上的爭吵和矛盾很多。法國電視1臺的評論稱,哥本哈根峰會失敗的陰影正越來越濃重,盡管各國領導人仍然高唱“我們的歷史責任”,但事實上誰也不打算讓步。法國《世界報》的文章認為,哥本哈根峰會的討論陷入僵局,主持會議的海德格爾警告“我們也許會失敗”,呼吁“未來幾天的主題詞應該是‘妥協”,而潘基文也強調“資金是關鍵”,呼吁發達國家在援助承諾上作出讓步,又呼吁窮國顧全大局作出妥協,但應者寥寥。
而就在大會爭吵最激烈的時刻,
環球時報200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