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平廣
資源、氣候成為全球焦點,說明過多的人口已經成為世界的嚴重負擔。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在西方批評的聲音中艱難地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在這場與西方的“觀念之戰”中,中國取得了勝利,整個世界也跟著受益。
1974年“世界人口年”以來,許多國家的政府,其中包括許多人口增長過多過快的發展中國家,都主張控制人口增長,實行計劃生育。中國也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人口急剎車,在過去的三十余年內,中國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并因此少生人口達4億之多,使中國“13億人口日”和世界“60億人口日”的到來都推遲了4年。
作為占世界總人口1/5的中國,從整個人類生存發展的角度來看,養活這么多人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這點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顯得珍貴。中國沒有給世界增添負擔,也沒有因人口龐大而產生不穩定因素,對周邊國家和地區來說都是一個福音。
由于中國將人口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使得中國的社會經濟得以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既為世界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也為整個人類的生存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必需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當下,中國經濟之所以仍能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與中國三十多年來推行的人口控制政策是密不可分的,這不僅是中國的戰略選擇,同時也是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在做貢獻。
在全球矚目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期間,中國官員建議將人口問題寫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成果文件。人口與環境壓力的正比關系已經被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環境科學人士所證實,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活動的頻繁,溫室氣體排放大幅增加則成為必然。僅從這點上來說,中國三十多年來執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就為全球氣候變化減壓不少。
然而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一直飽受西方以所謂的人權為借口的嘲諷、批評甚至打壓。回過頭來看,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一直飽受西方以所謂的人權為口實的嘲諷、批評甚至打壓,這其中不僅有觀念上、文化上的分歧與差異,也有西方對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多層面的不了解。實際上,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并非總是西方所理解的“每個家庭只能生一個孩子”,而一直都是分地區分情況來執行的,比如在西部一些經濟欠發達及環境承受潛力較大的地區,生育政策還是比較寬松的,并沒有嚴格限制。
在西方對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種種干涉中,人權一直是其慣用的旗號,不僅西方的媒體采取一些以偏概全的報道,西方一些政要也就生育權向中國政府施壓,完全不顧中國國情和中國經濟所能承受的限度。細數下來,西方在干涉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問題上的策略也在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直接和粗暴施壓逐漸轉向更隱秘的方式,比如近些年來,西方就在大力鼓吹中國老齡化問題,企圖以此為突破口打開中國堅守的計劃生育政策。其實老齡化問題是當今全球眾多國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當然也不會例外,但還沒有到西方所謂的“超乎想象的地步”。
如果剝掉西方的人權外衣,不難發現,在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按照西方的思路放開生育政策,中國不僅要承受更大的社會經濟發展壓力,同時也要承受更大的生態環境壓力,這顯而易見會拖累中國的穩定發展,更遑論中國的崛起了,同時世界將面臨的不是受益而是受累。中國三十年來的人口政策造就的中國當今成就一再證明,西方對中國人口政策的指責不僅是錯誤的,而且只會造成一種損人不利己的結果,如果西方不改變這一思維,將會繼續自取其辱。▲(作者是上海市國際關系學會常務理事。)
環球時報200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