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松
[摘要]周恩來在領導和組織中國多邊外交活動中,明確提出了中國參與多邊外交的價值取向,即維護世界和平、主張國際正義、謀求協商和解。周恩來多邊外交思想的價值取向在改革開放后更加明晰,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當今中國多邊外交的重要指導思想。
[關鍵詞]中國外交周恩來多邊外交價值取向
多邊外交在當代國際關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對多邊外交的價值判斷卻因國家而異,因形勢變化而不同。通常情況下,多邊外交的發起者與一般參與者,成員方與非成員方,往往有著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行為主體,由于形勢和多邊機制結構的變化,對多邊外交的價值判斷也會有較大差異。在復雜多變的冷戰時期,周恩來明確提出了中國參與多邊外交的價值取向,推動中國多邊外交在艱難中發展。
促成和平維護和平的目標追求
冷戰時期,戰爭與和平問題是國際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多數多邊外交活動也是為此而展開的。然而,世界各國參加多邊外交活動的目的和動機比較復雜,且不說由于不同的價值觀導致各國對和平理解不同,即使價值觀相同,出于各自國家利益的考慮,其態度也比較復雜。有的國家可能會極力阻撓某個協議的達成與和平的恢復。中國參加多邊外交活動的態度很明確,就是要推動多邊外交以促成和平并維護和平。1954年4月24日,周恩來抵達日內瓦機場,在他第一次亮相世界多邊舞臺的書面聲明中指出,“日內瓦會議將要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亞洲這兩個迫切的問題,如果能獲得解決,將有利于保障亞洲的和平,并進一步緩和國際的緊張局勢。”在談到亞非會議召開并邀請中國參加時,周恩來非常高興,并表示:“我們愿意參加這個會議,因為這個會議是為亞洲和平和世界和平而努力的,這個會議是為擴大和平區域而努力的。”由此可見,中國高調參與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既是為了打破西方封鎖,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也是為了以此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推動世界和平事業的發展。
在談到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時,周恩來指出,“我們爭取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一場很嚴重的斗爭,其目的是要完成有世界意義的任務,這就是要使戰爭打不起來,現在客觀條件已經有了,我們要努力去推動。”也就是說,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斗爭,不僅關系到維護中國的合法權利,也是爭取和平、保衛和平的需要。因為,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可以更好地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和平理念與和平外交政策,加深世界人民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和平理念的傳播和深入將對超級大國的戰爭政策和侵略政策構成進一步的制約。這一認識不僅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的努力,而且也顯示了周恩來對多邊外交維和作用的獨到認識。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了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使中國參與多邊外交的目標追求更明確、更全面,從而推動了中國多邊外交的大發展。
主張國際正義的價值原則
世界和平雖然有多種形態,但積極的和平、持久的和平都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基礎上的,霸權治下的和平是難以持久的。因此,為了實現促成和平和維護和平的目標,必須在多邊外交中主張國際正義,并把它作為中國參與多邊外交活動的重要價值原則。
正義的基本涵義是平等、公平。羅爾斯在《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中對正義兩個原則的新闡釋進一步表達了他對平等的高度關注。第一個原則可稱為自由原則,主要是為了確保平等的自由;第二個原則是機會平等和差別原則,主要是確保平等的機會和平等的利益分配。啦該說,多數多邊外交機制均有形式上平等的色彩,但在冷戰時期,卻又普遍存在著超級大國干擾甚至操縱的陰影。從歷史上看,如果多邊外交活動長期被少數大國所操縱,其價值和意義不僅難以實現,甚至會對世界和平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主張國際正義的首要課題就是反對霸權,因為霸權是導致國際社會不公平、不公正的根源。周恩來在回答美國《時代》雜志記者提問時指出:“世界上不論大國還是小國,強國還是弱國,在政治上應該一律平等。關系到全人類命運的問題應該由大家來共同討論,而不應該由少數國家壟斷這種討論,甚至把有利于少數壟斷者的決定強加給沒有參加討論的國家。”在中國多邊外交實踐中,維護國際正義、反對霸權始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第一次亞非會議上,中國與其他亞非國家舉起了反帝反殖反霸的旗幟,把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平等地位作為重要使命。在聯合國舞臺上,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起,一直為主張國際正義而努力。喬冠華在首次聯大發言中指出“我們反對大國欺侮小國、強國欺侮弱國的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聯合國的事,要由參加聯合國的所有國家共同來管,不允許超級大國操縱和壟斷。”中國的上述言行無疑是對中國參與多邊外交價值取向的最好詮釋。
協商與和解的路徑選擇
協商就是共同商量以取得一致意見,和解就是通過協商而達成協議。和解既是國際法上通過政治解決國際爭端的方法之一,也是多邊外交中達成協議的重要路徑和方法。
在多邊外交中,周恩來不僅積極倡導協商與和解,而且還是推動協商與和解的大師。在日內瓦會議期間,周恩來為實現參會十九國在朝鮮問題上的和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別是1954年6月15日下午,在朝鮮代表的建議再次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拒絕后,周恩來提出了一個“最具和解性”的建議,并指出:如果這樣一個建議都被聯合國軍有關國家所拒絕,那末,這種拒絕協商與和解的態度,將為國際會議留下一個極不良的影響。雖然周恩來的建議最終仍被美國所拒絕,但周恩來謀求和解的精神和誠懇態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討論印度支那和平問題時,周恩來明確表示,中國到日內瓦來是抱著和解精神的,我們要推動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復。在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和解與合作的精神貫穿會議始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是為了和解;避開意識形態論爭、智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和解;倡導中美談判更是和解。和解是合作的基礎,正是這種和解精神,推動萬隆會議發表了《亞非會議最后公報》,形成了“萬隆精神”,使亞非國家開始走上團結合作的道路。在國際關系較為緊張的冷戰時期,周恩來較早地提出了走協商與和解道路的價值取向,為中國多邊外交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對中國多邊外交的指導意義
周恩來多邊外交思想源于中國傳統的“和合”思想,它內在地包含著目標追求、價值原則和路徑選擇,是一個有機統一的價值體系,是中國多邊外交發展的重要理論指導。建國初期,中國外交在周恩來多邊外交思想的指導下開展得有聲有色,并通過這些多邊外交活動擴大了國際影響,提高了國際地位。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響,周恩來多邊外交思想的價值取向逐漸被丟棄。維護世界和平的目標追求被準備世界大戰的激進語言所淹沒,也被中國否定西方主導的維和行動、裁軍、核不擴散等多邊機制的功能所淡化;主張正義的價值原則在不妥協的反霸斗爭中走上極端,被別有用心的人所歪曲,被不了解真相的人所誤解;協商與和解的方法和途徑也在“反帝”、“反修”的口號下變得沒有任何可行性,被激進的語言和戰斗的姿態所否定。目標被模糊、原則被曲解、路徑被堵塞的狀況使得中國多邊外交受到嚴重制約。對周恩來多邊外交思想價值取向的背離,導致了中國外交的嚴重挫折。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進一步明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對多邊國際機制進行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使周恩來多邊外交思想中維護和平、主張正義、謀求和解的價值取向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2005年胡錦濤主席在出席聯合國成立60周年活動中,明確提出了和諧世界的理念,對中國參與多邊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不僅要全面深入地參與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而且要大膽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影響國際社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政治經濟新的游戲規則的制定,并推動舊國際機制向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方向變革。@和諧世界的新目標和新要求推動著中國多邊外交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