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民主
[摘要]生態文明源于水。湖南的水環境不太理想,為了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的步伐,實現生態文明,必須在建設工業湖南實施農業產業化的大戰略中把根治水患作為興邦利民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關鍵詞]根治水患科教興水治水之道
惡劣的水環境
水旱災害頻繁、夏汛秋旱是湖南的省情。水患是影響和制約湖南省農業經濟效益提高的一個潛在根源。第一,水滿為患。多年來,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弱化,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經商和打工,水利設施難以維修更新,且老化殘破。一遇特大高洪,潰堤倒院,危害人的生命和財產。第二,水缺為災。某些鄉鎮村組的水利設施有1/3殘破廢棄,1/3帶病運行,只有1/3發揮作用。加上對水資源的利用率極低,天然水的利用率只有10%,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也不足50%,這無形中將使農業生產受到缺水、少水甚至無水的威脅。第三,水污為害。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和“三廢”排放,嚴重危害著農作物生長和人畜安全,引起了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水所到之處環境惡化、禾苗受損,水質腐臭、魚蝦無影。第四,水患是困擾農業發展的癥結。變水害為水利,是湖南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湖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頭等大事。
根治水患的偉大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根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受決定于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決定著一切文明的長治久安。生態文明不僅關系著人類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而且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沒有生態文明,其他三種文明發展得再充分,也有可能毀于一旦。生態文明源于水,水是人類的生命線。
建設生態文明的障礙,是湖南具有極其惡劣的水環境。尤其久負盛名的漁米之鄉常德,除了春汛秋旱、畸重畸輕的天然供水外,水路經流的地理環境也是極為不利的。橫貫常德的是長江、澧水和沅水。每年春雨瀑灌,三股洪魔形成夾攻之勢,由西向東形成萬鈞之力,橫沖直撞,人們被洪魔折騰得筋疲力盡。常德古代的原始巫術和原始宗教均已說明治水是通達人與自然和諧的橋梁和紐帶。千百年來,常德人為抗擊洪魔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F代常德人在更高層次上認識了治水是興邦利民之大計。
具體的治水措施
水是宇宙萬物之泉,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適度的水量和優良的水質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首要的根本的物質條件。
要把水利基礎設施的構建和完善放在首位。各級領導干部要有狠抓水利建設的過硬措施,深入基層、現場辦公,以身作責,身體力行,確保農業經濟運行有充足的水量和優良的水質。各級財力要明顯地向水利傾斜,增加水利建設的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物力財力足額到位。要持之以恒開展水土保持建設和農田基本建設,實現好水利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徹底改變過去以權利等級為基礎的縱向管理,發展現代以人際關懷為基礎的橫向管理。在出現洪澇旱災險情時,整個管理動作要有嚴密的質量標準體系,全程質量控制的技術措施,規范化的管理手段和網絡化的組織系統,取得行之有效的管理結果。
做好清淤挖沙和固水保水工作。推廣和應用地下工程的盾構技術,保證源源不斷的水源用于農業生產。全面加強的沅澧流域和洞庭湖區為系統的水資源保護,強化施用農藥化肥和排污口的監督管理,盡最大努力做好優化水質的工作。
大力植樹造林,充分發揮森林資源調節水量、吸毒滅茵和凈化污水的巨大功能。森林是水的保護神,治水之道在于山,治山之道在于林。窮山必生惡水,秀水源于青山。豐富的森林資源對保持水土、維持生態平衡、提高勞動的自然生產率起著其他資源無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森林是一座巨大的綠色調溫箱,是大地的“神圣衛士”,是有害物質的天然凈化器,是天然的水量凋節器,是秀水的傳送機。因此,要把植樹造林作為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消弱洪水、防止洪澇旱災的根本措施。在湖南已有的星羅密布歐美楊林地的基礎上,在洞庭湖區和沅澧流域建設多條總數長達千公里的綠色長城,作為抵御洪澇、旱災、風蝕和沙塵的有效屏障。要盡最大努力保護和開發森林資源,讓所有的荒山禿嶺、空坪隙地、通道、河床都披上綠裝,成為綠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