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常麗
[摘要]以《千字文》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蒙學讀物,因其植根于深厚的中國文化土壤,具有具體實用、可操作性強、以先入為主的方式進行道德養成教育、語言生動簡約等特點。特別是它倫理道德教育的方法與經驗,對當今的倫理道德教育無疑有著極高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蒙學讀物倫理道德教育文化土壤
在今天這個傳統與現代大碰撞的年代,探尋傳統蒙學教育理論與現代道德教育的契合點,將是教育學界一件極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反顧古代蒙學教育,將其教育實踐特點加以梳理研究,借鑒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經驗,對我們更好地開展現階段道德教育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千字文》是我國古代蒙學教材中成書最早、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作者為南朝梁時周興嗣。作為最早的蒙學讀物,千字文開創了蒙學教育傳統的先河,初步形成了蒙學教育和蒙學讀物編寫的體系,為蒙學教育中倫理道德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后世蒙學教育的影響十分深遠。后來的《三字經》、《弟子規》、《童蒙須知》等蒙學讀物無疑從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通過對《千字文》倫理道德教育特色的研究,可以為當今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倫理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啟示。
倫理道德教育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千字文》雖然只有短短的1000字且沒有重復的字眼,但其內容涉及天文、地理、哲學、倫理、農業、氣象、礦產、特產、歷史、修養等多個方面。
倫理道德教育不是脫離其他知識而進行的單純說教,而是與知識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兒童心靈,培養學生美好的品德,達到敦人倫、美教化、淳風俗的教育目的。家族宗法血緣關系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人倫關系,所以人倫關系在蒙學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學特別注重別尊卑,序長幼的倫常關系教育,勸孝、向善是其主旨,這與儒家的傳統美德是一脈相承的。“恭惟鞠養,豈敢毀傷”講的是孝親;“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則談夫婦人倫;“孔懷兄弟,同氣連枝”說兄弟和睦;“交友投分,切磨箴規”是朋友之誼;“資父事君,日嚴與敬”是忠孝之心。凡此種種,總是力圖構建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理想。
把倫理道德教育與其他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植根于深厚的中國文化土壤之中,這正是今天的道德教育所缺失的意義與內容。
倫理道德教育具體實用可操作性強
《千字文》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道德教育要求具體、明確,不作空洞的說理,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便于實施。傳統蒙學是為封建社會培養人才服務的,其目的性決定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要把倫理道德教育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就必須把經書的精言微義,化作揖讓言辭,使它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便于教育對象接受。《千字文》對蒙童進行教育,具體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辭、著裝、飲食等細節,“容止若思,言辭安定”,要求人的言行要神定氣閑;“俯仰廊廟,束帶矜莊”,朝禮著裝要整潔端莊;“稽顙再拜,悚懼恐慌”,祭祀行禮須神情驚悚恐懼。短短千字,竟然能細化到這樣的程度,令人驚嘆。
這個特點對今天的倫理道德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倫理道德教育絕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洞說教,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道德標桿,而應該是具體可感、實際可行的行為尺度,看得見、摸得著,通過努力,人人都可以踐行、實現。如果今天的道德教育能夠學習這種方法,不把理論架空,不故作姿態,那么道德教育就不會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能夠在怡情悅性中使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先入為主,重視行為習慣的養成
蒙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基礎,形成良好習慣。兒童心智處于成長階段,“蒙昧未知向方”,極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道德教育必須先人為主,使兒童從小接受正確的倫理思想,為今后的成長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先人為主可以有效地預防各種異端思想的侵入,自覺抵制周圍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而且,由于兒童可塑性強,“使之則為,使止則止”,使“先人為主”成為習慣,逐漸實現道德養成。那么,如何實現“先人為主”呢?首先是熟讀成誦,在兒童尚未受到外界不良思想浸染之前,首先讓他們熟悉相關的道德規范,并將這些規范銘記于心,率先在思想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成為防止外界不良思想侵入的一道屏障。《千字文》的韻語形式非常有利于這一目的的實現,讀來瑯瑯上口,易于記誦,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在反復誦讀中潛移默化,熏漬淘染。其次是從生活細微之處培養兒童的道德習慣。后來朱熹在《童蒙須知》怍了如下總結:“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當所知”,就是強調從細微處人手,首先要確立道德意識。這個特點雖然到朱熹時有了理論上的總結,但《千字文》的教育實踐無疑是寶貴的積累。
我們今天在實施倫理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更多地關注來自學生方面的信息,關注學生道德范疇中的“先前經驗”,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正確而有效地引導,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作用,使他們具有倫理道德學習與實踐的主動性,德育工作就會事半功倍。
語言簡約生動,充滿活力
《千字文》的語言簡潔精約,無疑是孔子所說的“辭達而已”的典范。其語言簡潔易于記誦,加上它的韻語形式,許多精警的句子早已深入人心。不僅如此,后來的蒙學讀物大多采取這種形式,所以,《千字文》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語言僅僅精煉簡約是不夠的,還應該在生動精到上狠下功夫。《千字文》雖然文字簡短,但它絕不排斥辭采的優美,相反在這方面有著很高的追求與造詣。在遣詞造句方面,往往是既經濟又生動,起到了以一當十的作用。如“云騰致雨,露結為霜”句中的“騰”和“結”二字,把云的氣勢和霜的冷峻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如“枇杷晚翠,梧桐早凋”一句中,“翠”字活用為動詞,不僅突出了枇杷的翠綠,而且顯示了其欣欣向榮的活力,作者文字功力之深厚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在短短的1000字中,作者還運用了比喻、排比、擬人、借代等多種修辭手法。以“似蘭斯馨,如松之盛”比喻人的道德修養,充分體現出其人格品位;“臨深履薄”則以“深”、“薄”指代深淵與薄冰,既節省筆墨,又能引起讀者的遐思。諸如此類,隨處可見。
與其他蒙學讀物一樣,《千字文》的內容可以說是瑕瑜互見、良莠參雜,盡管其中有不少對我們很有益處的處世格言,也不乏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大量封建倫理道德充斥其間,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但這些讀物在方法上有著許多可資借鑒的地方,對今天的倫理道德教育有著明顯的借鑒意義。當然,沒有哪一種方法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因人、因事、因時而不斷變化的。我們探討《千字文》及其傳統蒙學道德教育的方法,是為了以古為鑒,加以揚棄,為今天的道德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