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評論創新的實踐與探索
從主流媒體評論的影響力看,黨報評論還存在針對性、時效性、貼近性不強的問題。有些評論不貼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慮,常流于一般化和空泛;有的抓不住社會生活中的關注點,在輿論引導上常常遲一步、慢半拍;有的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講空話大話套話多,故作高深等。要更有效發揮評論引導輿論作用,必須正視、解決這些問題,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當前,媒體評論非?;钴S。報紙評論專欄,網站評論板塊、論壇、博客等,各種評論觀點層出不窮。面對傳播格局的新變化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黨報評論“領軍”的任務更重、責任更大。
一、轉變觀念,做到“站得高、跟得緊、貼得近”。黨報評論關鍵是要把權威性、指導性和親和力、吸引力“有機結合”,少一些“必須要”“一定要”,強調針對性、說服力,平等談心、以理服人,樹立“大評論”理念。無論高端聲音、重大時政,還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宏觀微觀問題,都應納入黨報評論的范圍。善于運用評論武器,分析和解讀各類新聞,“敢說話、快說話、會說話、說準話”,做到“既站得高,也跟得緊、更貼得近”。
二、打造品牌,做到“氣勢大、切口小、風格活”。面對以新媒體為平臺,各類觀點相互碰撞、令人眼花繚亂的狀況,黨報評論亟待樹立品牌意識,要盡快拿出能夠“吸引人、抓住人、感染人、啟迪人”的品牌評論,真正讓黨報評論發揮引領主流社會價值評判的“領軍”作用。一是彰顯磅礴大氣。使品牌評論既給人有“成竹在胸”的穩重厚實感,又給人以“高瞻遠矚”的精神振奮感。二是突出以小見大。三是力求生動活潑。
三、改進文風,做到選題準、形式新、隊伍強。一是圍繞中心抓選題。二是改進文風創形式。三是完善機制建隊伍。
創新黨報評論是適應傳媒業深刻變革的客觀要求,更是增強黨報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任務。要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在創新黨報評論上有所思、有所求、有所為,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努力在提高黨報輿論引導力上有新突破、有新成效。
(摘自《中國記者》 文/汪谷震)
記者的“王權”別濫用
老百姓授予了記者“無冕之王”之稱。但如今,有些身處“王位”的人,為搶新聞而忽略新聞真實性,忘掉了水能載舟亦可覆舟的古訓。記者的“王權”可別濫用。
眾所周知,記者又稱“無冕之王”。在公眾心里,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仍強于網絡,這是記者們的殊榮,也是媒體從業者們努力工作的動力之源,媒體人應該格外珍惜。反之,如果記者為爭取讀者的眼球濫用“王權”,老百姓很可能對傳統媒體將信將疑,繼而損害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
當下正被熱議的“小學生賣淫”事件就是一個極應景的例子。由于記者急于搶新聞的心理,在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邏輯上的精心判斷的情況下,就把這一“爆炸性新聞”拋將出來,導致許多不明真相的人的“仇權心理”被無限放大,險些造成一樁冤案。
記者個體的職業素養和周圍環境是分不開的。一些媒體為“博出位”,片面強調迎合受眾,忽視了新聞真實性的基本要求。“無冕之王”的權力和地位都是人民給的,但是顯然現在有些身處“王位”的人,忘掉了水能載舟亦可覆舟的古訓。
(摘自《北京晚報》 文/侯江)
媒介融合格局之下傳統報業的出路
在媒介融合愈演愈烈的趨勢下,傳統媒體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發展屬于自己的新媒體,在未來的媒體生存競爭中獲得機會。
當前,媒介融合的趨勢愈演愈烈,在這種趨勢下,傳統報業的出路在哪里?
出路在于創新。傳統的機制體制要改革,人事制度、薪酬制度、辦報制度等也需要改革,傳統的新聞理念、報道內容、報道方式和手段都需要創新。
出路在于整合。報業市場的競爭,已經發展為報、刊、廣、電、戶外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全方位競爭。所以,我們要化競爭為整合,包括同類媒體的整合、異質媒體的整合以及資源、人力、物力、財力的整合等。
出路在于融合。幾乎所有的報社都依托自己的報紙推出了手機報,創辦了新聞網站,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傳統媒體如報紙應多加強與音頻、視頻、網頁等互動性強的數字媒體間的融合。此外,還需打造一批能承擔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 “一條龍”報道任務的全能型記者。
(摘自《中國新聞出版報》)
網絡時代應有“遺忘權”
互聯網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無盡的煩惱,并對現行的法律提出了新挑戰。
最近,法國有兩名議員向議會提出了一個新的法律概念:“數字遺忘權”。具體說來,即個人可以依法要求從網絡上刪除有關本人的某些行為和言論記錄,而不應該事無巨細地被永遠“網”住。
“數字遺忘權”概念看起來很合理,但立法專家和網絡專家們都認為,要實施卻有十分棘手的困難,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對待那些署名或未署名的論壇帖子;二是在互聯網全球普及的形勢下,各地如何實現立法的同步與協調合作。當前,許多國家和地區并沒有“數字遺忘權”這個法律概念,即使有,因為不同文化、歷史傳統和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在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上要取得共識,難度也不小。
(摘自《人民日報》 文/廖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