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梅
【摘要】隨著互聯網普及率的不斷提升,“網絡暴力”事件也頻頻發生。本文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入分析,究其原因,探討對策,以期在政府、網站、網民等幾方的共同努力下,在道德和法律的雙重制約下,逐步減少直至杜絕“網絡暴力”事件,創造和諧的網絡新環境。
【關鍵詞】網絡暴力 人肉搜索 成因 對策
近幾年,“網絡暴力”事件頻繁進入人們的視野,從2006年的“銅須門”事件、“虐貓”事件,2007年的“姜巖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媽”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黃很暴力”事件等等,這種在網絡世界中由眾多網民的言論所形成的所謂的“道德審判”以及無節制的、惡意的謾罵與人身攻擊我們稱之為“網絡暴力”,這不僅對當事人的精神與心理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而且緊接其后的“人肉搜索”更是把這種影響由網絡世界帶到了現實社會,嚴重擾亂了當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由此帶來的道德與法律層面上的矛盾與問題已經引起了諸多專家、學者的關注與討論。我們應深入剖析其成因,探尋切實可行的對策,力求避免“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或將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凈化網絡輿論環境,有效地發揮網絡輿論監督的作用。
一、“網絡暴力”現象的成因分析
第一,網絡媒體的虛擬化、匿名性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網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無形中充當了“網絡暴力”的“保護傘”。
網絡媒體具有虛擬化、匿名性的特點,這一方面使得網民可以更為自由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但另一方面,網民對自己所發表的言論幾乎無須負責,這就大大降低了網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動性言語的誤導下,很多網民往往會處于一種非理性狀態,繼而盲目地對事件作出是非判斷和道德評價,并以過激的言論和侮辱性的語言對當事人進行“聲討”和人身攻擊,而這又會吸引更多的網民加入其中,網絡暴力事件也由此產生。例如,在“銅須門”事件中,絕大多數的網友對“銅須”的行為報以強烈的譴責并義憤填膺的對其進行言論“圍剿”,很少有人對事件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在“匿名身份、無須負責”的心理暗示下,網民們對“銅須”的自我申辯毫不理會,甚至當發帖人自己也稱其內容多有杜撰之后,網民仍舊對“銅須”進行聲討,并將這種影響延伸至現實世界中。“銅須”的父母、所就讀的學校不斷接到騷擾電話,恐嚇、咒罵甚至勒索,嚴重影響了當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在這起事件中我們看到,網民在網絡世界甚至現實世界中之所以輕易對他人施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匿名身份所致。
第二,網民的年輕化及其從眾心理使得網絡言論帶有更多的情緒化和盲目性,而相關網站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又刻意凸顯這種網絡言論,從而導致了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
近年來,我國網民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中10至29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為66.7%,且網民中初、高中學歷所占的比重繼續提升,達到了67.4%。①網民的年輕化使得他們遇事極易沖動,學歷層次較低也制約了他們對事情做冷靜細致、全面深入的思考,其言論也就帶有較多的隨意性與情緒化的色彩。同時,網絡群體中的從眾心理傾向也較為明顯。網絡群體雖然不是現實世界中的群體,但在意見表達過程中也會形成“沉默的螺旋”現象,即有些網民為了不使自己處于一種相對孤立的境地,通常會附和多數人的觀點而不會提出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即便有少數網民表達出了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觀點,也會受到其他網民的群起反對甚至言論攻擊,從而使這些微弱的聲音很快就淹沒在“討伐”當事人的聲浪之中,正是在這種“沉默的螺旋”中強勢的聲音成為主流意見,網絡暴力也就在所難免。
許多網站為了追求更多的商業利益,常常不考慮自身的社會責任,通過發布一些血腥的圖片或使用極具煽動性的標題,來吸引網民的眼球,獲取高點擊率。對網民們發表的那些情緒化色彩較為濃重的言論,不僅沒有及時刪除并引導網民做理性思考,反而加以凸顯,借此吸引更多網民的關注。網絡媒體把關責任的缺失對于網絡暴力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目前相關法律還不夠完善,這不僅無法對網民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同時難以明確的責任主體也給法律意義上的責任追究帶來了困難,“他律”的缺失使得許多網民有恃無恐,網絡暴力事件頻頻發生。
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相比,我國對互聯網的管理還相對滯后。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這顯然無法應對日趨復雜的網絡信息傳播,對隨意發布虛假信息甚至是惡意散播謠言的網民沒有完善的法律機制來加以制止和管理。特別是在網絡暴力事件中,法律與現實的矛盾更為突出。從網絡暴力事件發生的過程來看,參與其中的網民應是責任主體。他們或是發表帶有攻擊性、侮辱性的失實言論,或是通過“人肉搜索”肆意踐踏他人隱私,甚至對當事人的正常生活進行言語和行動的侵擾。但在具體的責任追究的過程中,這種看似明確的責任主體卻隱含著諸多復雜的因素:例如,有些網民可能是全程參與,也可能是階段性參與;在龐大的網民群體中,也無法對每個個體所承擔的責任進行準確量化,因為網絡暴力事件的最終形成是網絡群體互相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每個參與其中發表言論的網民個體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加上網絡的匿名性又無法準確查詢到網民的真實身份,因此,即便當事人訴諸法律,也很難對其作出嚴格意義上的法律制裁,多數網絡暴力事件最終都是不了了之。缺少外在的法律約束不僅降低了網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同時身處網絡群體中,“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也助長了網絡暴行的蔓延。
二、“網絡暴力”現象的應對措施
第一,各級政府應具有明確的輿論導向意識,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努力構建公共信息平臺,并建立完善的網絡言論的應急疏導機制。
面對網絡暴力事件,政府應自覺居于主導地位,并牢牢把握輿論的主動權,因為很多網絡暴力事件最初就是源于網民對事實的不知情,而政府相關部門又沒能及時澄清事實的真相,從而導致網民被一些惡意傳播的謠言所蠱惑進而情緒失控引發網絡暴力事件。例如,在“史上最毒后媽”事件中,當千萬網民打著正義的旗幟用過激的言論“懲處”這位后母時,警方通報了事實的真相:小女孩身上的傷痕為疾病癥狀,并非受到后母虐待。隨著譴責聲音的漸漸消退,這起網絡暴力事件也就此結束。因此,各級政府應構建一個信息發布的平臺以加大對網絡言論的監管力度,做到能夠及時對網絡上初具影響的事件作出預判,并把事件真相或相關調查情況公布出來,這樣可以有效地引導網民的言論更趨于理性化。
第二,加快網絡立法建設的步伐,以法律手段來約束和制裁網絡暴力行為。
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是需要相對成熟的法律法規做制度保障的,但我國目前的有關于互聯網的法律法規明顯還不夠完善。因此,應針對現階段網絡傳播的特點,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界定言論自由與侵犯他人隱私權等犯罪行為的區別,并用明確的法律條文來約束和制裁惡性的網絡暴力事件,這樣網民的行為才能有法可依,也才能真正保障網民的言論自由。2008年,由“姜巖死亡博客”事件為導火索進而引發了我國的“網絡暴力第一案”,其最終審判結果也應給類似的“網絡暴力”事件以警醒。在這起案件中,因不堪網上“道德審判”和“人肉搜索”對其精神和現實生活帶來的嚴重困擾,當事人王菲以侵犯名譽權、隱私權為由把相關人員及兩家網絡公司起訴至法院,并在一審判決中得到了法院的支持,法院認定被告構成了對王菲名譽權和隱私權的侵犯,判令被告刪除相關文章及照片、在網站首頁刊登道歉函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由此,我們看到了法律制裁力量的強大。相信隨著相關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網民的行為會更趨于理性化,那種“零責任”的心理也會逐漸消失。
第三,規范網站行為,倡導行業自律,使其自覺承擔起網絡信息“把關人”的角色。
一些網站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往往無視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為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提供了平臺。因此,需要規范網站行為,提高企業的道德標準,并大力倡導行業自律,使網絡企業形成積極健康的良好風氣。同時,網絡媒體應通過多種方式自覺承擔起“把關人”的角色,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刪除危害國家、社會或侵犯個人隱私的帖子,一旦發現言論較為偏激要及時處理,并不斷完善對網絡信息源的控制和追查機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對“意見領袖”的培養,因為在群體中“意見領袖”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受眾態度和行為的轉變,尤其是當受眾面對大量的無法分辨真偽的網絡信息和一些極端言論時,就更加需要“意見領袖”來為自己分析、解惑,這也會大大降低網絡暴力的發生機率。
第四,加強對民眾的網絡媒體素養教育,提升網民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
網絡暴力事件的主體是網民,因此,從自律角度出發大力開展網絡道德建設,提高網民的網絡媒介素養才是解決網絡暴力問題的根本途徑。網民不僅應該掌握基本的對于網絡信息的瀏覽、獲取的能力,更應該具備對于各種網絡信息的分辨能力,保持冷靜理性的頭腦,讓虛假的網絡信息和偏激的網絡言論消失在萌芽狀態。同時,網民還應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始終把公眾利益放在首位,從自我做起倡導“綠色上網”,并時刻以清醒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做侵害他人權益的事情,這樣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良性的網絡言論環境。我們也期待著在道德和法律的雙重作用下,網絡暴力事件可以最終消除。
注釋
①CNNIC發布《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來源于http:∥techqq.com
(作者單位:徐州師范大學信息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