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播芳
當今的周浦鎮應該還是無愧于“十八鎮”中“第一鎮”這個大號的
浦東是我生活成長的地方,我的家就安在堪稱第一的——周浦鎮。
相對于現在浦東新區的概念,以前所說的浦東地區,泛指黃浦江東岸,比現在廣闊得多。十八鎮,包含當時的川沙縣7個鎮,南匯縣6個,奉賢縣2個,金山縣2個,上海縣1個。領銜的是最大最繁華的周浦鎮。據鎮志記載,早在清代的順治年間,周浦鎮就是漕運的樞紐,因“街道迴復綿亙四五里”,已經有了“浦東第一鎮”這個響當當的美稱。上海開埠后,周浦更是浦東地區的交通樞紐。到了民國,周浦鎮上的商鋪達幾百家,解放時就有“小上海”的美譽。
我小時候的周浦,是個典型的江南小鎮,河流密布,鎮上人家大多枕河而居。河多必然橋多,資料上說有40多座。最有名的,當然是那座鑰匙橋。我家就住在橋旁的竹行街上。算算到現在,橋被拆已經有二三十年了,橋當時的模樣,我已記不太清,只記得建在兩河十字交叉處,三橋相連,形如鑰匙,因而得名。那時窄窄的街道兩旁,門對門,戶挨戶,晾衣曬被是個大問題。冬天的清晨,太陽還沒露臉,就有人到鑰匙橋上搶地方曬被子,在欄桿上系上布條,表明這個欄桿今天屬于他們家,別人要用明天請早。關于鑰匙橋,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這幅市井圖。鎮上最漂亮的橋是那座聚龍橋,記憶中的這座石橋,身形矯健,呈半圓形高高拱起,可惜現在蕩然無存。聽聽那些街道的名字,你就可以想見周浦當時的繁榮景象。竹行街,衣莊街,油車弄,船廠街,刷布場街,椿樁街,金龍街,東城隍街,西城隍街,幾乎每條街就是一個市,各行各業按部就班,處處體現出周浦這個地方無愧于“小上海”的名號,你有什么需要不必去上海市區,此地什么都有。
到今天,周浦鎮已經徹底失去了江南古鎮的風貌,變成一個現代化的人口稠密的大市鎮。周浦古時稱為“澧溪”,現在打出的口號是“周道致廣,浦匯澧溪”,意欲打造文化之鎮,我想大概這文化,并不一定是表面的,而是流動在血液脈搏里,在我們每個周浦人的心里。鎮上新建了萬達廣場,是座大型綜合性商場,聽說開張第一天有50萬人光臨。我對數字總是很遲鈍,不過我想,對于一個常住人口10萬多的集鎮來說,一天有50萬人次進出一個商廈,應該是個很龐大很不得了的數目了。可見周浦在周邊地區的號召力和吸引力何等了得,當今的周浦鎮應該還是無愧于“十八鎮”中“第一鎮”這個大號的!
新場鎮和她的姐妹鎮——同在十八鎮之內的周浦鎮相比,發展道路截然相反。周浦鎮由于手工業基礎好,解放后大量工廠應運而生,更主要的原因,周浦是南匯地區交通最便捷的鎮,出入市區最為方便。而新場鎮上幾乎沒什么工廠,計劃經濟時代,鎮上年輕人大都被分配到別的鎮上就業,然后在那里安家落戶,以至于現在鎮上年輕人越來越少,如今的新場鎮更像是個“留守小鎮”,古鎮的原貌十分幸運地保存下來。
新場古鎮得以保存是一種僥幸,而周浦鎮的大發展也可以說是另外一種僥幸,畢竟和這個時代是同步的。就好比兩位小時候同出同進的小姐妹,一位的人生大開大合,雖然來自鄉間,憑自身的努力,闖蕩城市,經歷成功、失敗、成功,闖出一片新天地,唱的是一曲“春天的故事”,歌聲激昂嘹亮高遠,極富時代特征;另一位長大了依舊呆在鄉間,相夫教子侍奉長輩,一輩子平平安安,親切悠揚的曲調貫穿一生,自憐自愛而沒有自怨自嘆。十八鎮中的大部分小鎮都緊跟時代腳步,發展了但失去了古老的韻味,新場古鎮卻一枝獨秀,成了一顆遺世的明珠。我想,小鎮和人相似,大多數人的命運由天安排,何去何從,老天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