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銳
〔關鍵詞〕 農村學生;城鎮初中;銜接;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1(B)—0009—02
一、問題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再加上“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許多農村家長在子女讀完小學后,紛紛讓其轉到城鎮初中就讀。在武都區舊城山中學,這樣的現象尤其普遍,以致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學生在小學時成績一直拔尖,但轉到新學校,上了初中卻成績平平,甚至還相差很遠;學生在小學一直外向、陽光,到了中學后卻變得內向、自卑等等。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僅僅幾個月間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從表面上看,這仿佛是學生的個人問題,但實質上卻是農村小學與城鎮中學在銜接過程中工作沒有做細導致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習方法的不適應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處于半幼稚、半成熟期,特別是農村小學生,自律性較差,沒有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學習主要靠老師的督促、檢查、指導,獲取知識也是機械、被動的,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更是“傳承式”的模式。到了初中,學校開始強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發現問題。考查的知識面廣,考題也十分靈活,那種死學習的習慣若不及時加以引導、矯正,必會導致學生學習成績的下降。
2.生活環境的不適應
這種現象在農村學生中尤為普遍。農村小學生吃住基本上都是在家里,生活起居全由父母包辦。進入城鎮初中后,離家較遠,每周的生活起居全由個人安排。因為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很難一下適應環境,必然產生諸多不便,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導致學習上和生活上的變化。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心理,乃至人格與智力的發展。
3.心理承受能力的不適應
小學階段,開設的科目少,特別是在農村小學,除了必要的語文、數學課外,有些甚至連基礎的英語課都沒有。而到了初中后,科目增加,學習內容增多,再加上升學的壓力,各科教師要求嚴,抓得緊,經常測驗考試,逐人排名,造成有些學生心理壓力過大,承受不了,久而久之,便會出現厭學情緒。
4.班級規模過大
這幾年正處于初中生的入學高峰期,尤其是在城鎮學校,本來人數就超負荷,再加上農村轉來的學生,更是造成班級人數多、規模大,學校和教師很難照顧到學生身體狀況和學力學法的方方面面,也給課上課下活動、班級管理帶來負擔,從而影響因材施教的實施。
5.社會期望值過高
小學階段,班級人數少,進入中學后,人數多,學生來自四面八方,競爭面加大,有的學生在小學時名列前茅,到中學后,由于“對手”增多,不再獨占鰲頭,自然會造成有些家長的誤解。尤其是農村小學生,由于家長節衣縮食在城里租房子供自己上學,他們的心理負擔就更大。
二、對策
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我認為,除了常說的“因材施教”等對策外,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無私奉獻的滿腔熱情,還要在學生的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于細微處下功夫。
1.疏導心理
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教師對學生也照顧得多,管理得嚴。中學對學生的照顧和外控相對減少,教師更加強調的是學生的自覺,這種差異使學生很難立刻適應。他們常常喜歡將現在老師的教學手段、工作方法、人格形象等同過去的老師相比,總覺得“不習慣”、“不順眼”,從而拒絕接受新的老師走進自己的心靈世界。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對新的初中生活抱著一種畏難情緒,不夠自信和樂觀,很難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集體、新的生活中去。
要化解學生的消極心理,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精心設計第一次亮相。教師在新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將直接關系到新生在心理上是否愿意認可你、接受你。因此,教師應該以平等、謙和、真誠的心態出現在學生面前,用真心縮短與學生的距離,使這些農村來的小學生從開始就消除恐懼感、縮減距離感。(2)上好第一堂課。教師的第一堂課,重要的不是講授內容,而是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為打消學生對初中學習的畏難情緒,教師可向學生介紹初中各門學科的內容、特點,告訴他們只要方法得當、刻苦勤奮,將會領略到比小學更為廣闊、瑰麗的知識風光,力爭喚起學生對初中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起能夠學好的信心。(3)創設一個充滿“親情”的班集體。孩子遠離父母,時常會有孤獨感,以及莫名其妙的煩惱,因此,我們要創設寬松和諧的班集體,充分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功能,鼓勵寄宿學生奮發向上,積極進取,使他們的不安、煩惱、孤獨、離群等情感體驗得到淡化或抑制。(4)組建一個學習幫扶小組。由于農村學生的情況特殊,學生更需要學習上的幫助。因此,除教師的熱心輔導外,還可以按就近原則組建學習幫扶小組,使他們遇到學習難題時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
2.培養習慣
初一學生處于小學和初中的過渡時期,他們在小學已養成的一些行為習慣還未達到中學教育管理的標準,不少學生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培養新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之擺脫不良習慣對其成長的影響,適應初中的教育管理方式,也是教師進行銜接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
(1)優化環境。好的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起著不可低估的影響作用。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有責任去為學生創設和諧的班級環境,創建良好的班級文化。比如在班級墻壁上懸掛名人畫像、名言警句;要求學生確立自己的座右銘;制訂“班級公約”等。(2)行為訓練。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身上存在著很多問題。根據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利用班級活動時間,有計劃地設計行為習慣訓練課。如怎樣使自己的儀表整潔、舉止得體;怎樣收拾課桌、書包等等。由教師講授示范,學生反復訓練,可將他們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落到實處。
中小學教育管理的銜接時期對農村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管理得當,銜接合理,學生就會平穩過渡,健康成長。否則,學生將會陷入茫然、迷惑之中,只能被動地跟著教師一步步地走,難以發揮自己的潛能和才智,也給教師的管理帶來很多不便。因此,每一位初中教師都應悉心鉆研,從細處著手,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幫助農村學生邁好進入初中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