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忠
〔關鍵詞〕 語文課堂;設問;藝術施教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1(B)—0031—01
如何精設巧問,才能使得思考和回答問題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需要注意。
一、巧選角度,變中求異
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和一般化,教師不能總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上繞圈子,而應該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書本與生活相結合,采用比較新穎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比如教《晏子使楚》時,筆者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假如你是晏子,面對楚王的誣蔑,你將如何反駁楚王?學生各抒己見,然后教師說明晏子對楚王的反駁,通過學生的回答與晏子的反駁兩相比較,分析總結出晏子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這樣顯然比直接問《晏子使楚》表現了什么、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更能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也更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二、疑于無疑,平中出奇
有些課文的內容看似意蘊平平,教師就要善于提問,引起學生探討課文意蘊、體會作者匠心獨運的興趣。如教《濟南的冬天》時,可以問:“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寫的?”這些提問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最終明白這是作者通過對冬天的北平、倫敦、熱帶的天氣特點與濟南的天氣特點相對比,以此烘托出濟南的冬天響亮、溫情的特點。這是曲折行文的一種寫作方法,也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三、利用矛盾,激發疑問
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自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中有這么兩句話:“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的臘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賞心悅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不愿放下筷子。”教師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卻又“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兩者是否矛盾?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思索會明白,“舍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太珍貴、太好吃,出于珍惜、儉約、好日子要細水長流的心理舍不得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也是因為“太好吃”。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它們是統一的。這種寫法真實,富于情趣。通過設疑,學生理解了這兩句話,也就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四、化難為易,深題淺問
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思維受阻,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作降低難度的處理。如講授課文《沁園春·雪》時,如果教師直接問:詞的上闋寫景與下闋評古論今有什么聯系?學生恐怕難以回答。所以,教師就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幾個較容易的問題,以降低問題的難度。例如,詞中的承上啟下關系說明下闋由景到人,作者用哪個字概括他對哪些歷史英雄的評價?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么?歌頌今天的哪種人?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這樣提問,使學生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對原來較難的問題的理解:上闋寫景是下闋評古論今的基礎。
五、問意在彼,直題曲問
現行的語文教材深入淺出,可讀性很強,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地提問,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這就需要教師避免提問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題曲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求知的興趣。如教《美麗的西雙版納》,如果直接問“文中描寫了西雙版納哪些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就很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但是,如果采用曲問法,假設場景:如果你是一名導游,正帶著游客游覽西雙版納,那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西雙版納的美景?這樣提問就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
六、多層設問,化整為零
對于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教師必須循循善誘,由近及遠,由易及難,讓學生順藤摸瓜,逐步抓住問題的實質。要做到這點,教師就要在提問中化整為零,多層設問,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到問題的中心、實質。比如理解《松鼠》一文的語言特點時,教師可以抓住文中說明的對象“松鼠”,設計幾個小問題。1.全文按總分的結構,分別介紹了松鼠哪些方面的特點?2.在介紹它漂亮的形體時,作者是從哪幾方面說明、怎樣說明的?3.對它的習性、動作、筑窩作者又是如何說明的?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就會找出答案,從中體會這篇文章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