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方
鐵是人體中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它是制造紅細胞的核心元素,沒有鐵,血紅蛋白就無法形成,沒有血紅蛋白攜帶和轉運氧氣,就會引起人體缺氧、窒息,所以,鐵是人體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元素。
缺鐵會引起缺鐵性貧血,出現頭暈、眼花、耳鳴、乏力、心慌、氣急及皮膚、黏膜蒼白等表現。雖然,任何年齡、任何性別都可以發生缺鐵性貧血。但老年人比其他年齡的人群更易發生缺鐵性貧血。這是為什么呢?
眾所周知,人體所需的鐵質,都是從食物中攝取的。食物中的天然鐵是一種溶解度很低的三價鐵,不能被直接吸收。它進入消化道后,必須在胃液的作用下,轉變為無機鐵鹽,并在腸道內還原為二價鐵方能被吸收。由此可見,要確保機體能獲取足量的鐵元素,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食物中能提供足量的鐵:二是胃腸道功能必須完善,能分泌足夠的胃酸。但是,老年人往往難以滿足這兩個條件。通常,老年人大多食欲下降、偏食;普遍存在食量較小,進食量的減少必然造成鐵的攝入不足;同時,老年人的胃腸道功能大多減退,由于胃壁細胞萎縮,胃酸分泌減少,有些老年人還可能存在慢性腹瀉,所以,老年人大多存在鐵元素吸收較差的現象,常常處于攝入的鐵元素不能滿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造成老年人缺鐵性貧血的第二個原因是慢性失血。老年人大多患有痔瘡導致慢性出血,更年期婦女,除因痔瘡出血外,功能性子宮出血更是常見的出血原因。所以。在老年人中,缺鐵性貧血并非少見。
由于老年人貧血起病緩慢,有些人對貧血的反應性較低,可能不出現明顯癥狀,容易被忽略。因此,老年人應定期到醫院去檢查。
既然缺鐵是造成老年人貧血的常見原因,因此,補充鐵元素成了當務之急。老年人補充鐵元素當以食補為主,含鐵質較多的食物有兩類:動物類食品和植物類食品。富含鐵質的動物類食品有豬、羊、雞、鴨等動物血和肝臟,肉類含鐵量次之。富含鐵質的植物類食品有海帶、紫菜、黑木耳,其次為綠色蔬菜、谷類。乳類及乳制品中含鐵量較低。動物類食品,如動物的血和肝、魚、肉等富含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它們所含有的鐵為血紅素鐵,可直接被腸黏膜所吸收,所以鐵的吸收率較高。植物類食品中主要為三價鐵,必須在胃酸或還原劑作用下,還原成二價鐵,才能被吸收,所以吸收率較低,為5%-10%。
怎樣來提高食物中鐵的吸收率呢?在食補過程中,可適當增加動物肝、血、瘦肉和魚等動物性食品,因為這些食品中的血紅素鐵容易被吸收,但這些食品中的膽固醇含量較高,老年人是不宜攝食過多。其次,各種食物的合理搭配也可有效提高鐵元素的吸收率,谷類、蔬菜配合肉類等動物性食品,肉類食品中的蛋白質分解產物氨基酸可促使谷類和蔬菜中的三價鐵轉變為二價鐵。所以,注意葷素菜搭配十分必要,單一食用素食,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食譜中若能再注意搭配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品。如西紅柿、辣椒、橙汁等可更有效地提高植物性食品中鐵的吸收率。目前,市場上有鐵強化食品,如鐵強化面粉、鹽和醬油等主副食品、進食后可提高鐵的攝入量。祖國醫學認為,紅棗、桂圓、花生紅衣、薏苡仁等均有補血的功效,也可酌情食用。過濃的茶和柿子應盡量不要食用,因茶葉中的鞣酸和柿子中的單寧可使食物中的鐵質沉淀,影響鐵元素的吸收。對已經出現明顯的缺鐵性貧血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硫酸亞鐵制劑,服用時別忘了須同時服用維生素C制劑,以提高鐵劑的吸收率。
此外,保持心情舒暢,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散步、做操、打太極拳等,均有助于增進機體抵抗力,增進食欲,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對預防貧血也至關重要。
(編輯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