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祿
吃飯不小心也會導致悲劇——噎死。有關資料告訴我們,在我國的諸多猝死原因中,“噎死”占到第六位。美國每年有約4000人因噎而致身亡。
從古至今的醫學和保健工作者都主張:吃飯不可慌忙急促,食物應當細嚼慢咽。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防范食物“走錯道”或堵在喉嚨口而發生意外事故。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點,他們招致噎食的機會特別大,中外的噎死病例絕大多數也是老年人,所以老年人更要注意防噎。
被噎的原因
一般說,黏性大、水分少的食品容易致噎。近些年來,江蘇南京、蘇州、南通等地,先后發生過老年人因吃湯團、年糕、糯米粉團等被噎死的事例。在江蘇海門,一位84歲獨居老漢猝死的“兇手”,最后查明是被煮熟的雞蛋黃噎住了他的生命通道。而在天津,有個老人是吃山芋太急而致卡喉死亡的。
防噎之道在于慢
意大利專家要求70歲以上的老年人開展“三慢”活動,指的是進餐要慢,說話要慢,行動要慢。認為“三慢”不僅可以減少包括噎死等意外事故的發生,而且還有降低血壓和保護心臟、胃腸等器官的效果。就防噎而論,關鍵正是一個“慢”字,譬如荔枝,不妨先去核,再分幾口(或切塊)細嚼而食;黏性大或水分少的食物更要小口小口地嚼碎后再咽。滾燙的食物易讓人心急火燎地想咽下去,有人就因為要吃剛燒熟的豬眼睛,可進嘴后燙得無法細嚼,又不愿吐出來,就急急忙忙想咽下肚,結果被噎亡故,真是可嘆。粗硬的食物也易被噎,這樣的食物也要切碎細嚼再咽下。有一養生方法是“每口至少嚼30次”:另一保健之道是“食不言”,即吃東西時不大聲說笑。如能這樣做,自然會有防噎之功。
被噎之后怎么辦
目前公認的緊急處理噎食的方法是美國醫生海姆利希博士于1982年發明的。據稱已在全球成功搶救上百萬病人。海姆利希通過長期研究發現,只要使胸部產生突然的超壓,就可使咽下的異物像香檳酒的軟木塞般彈出來,從而轉危為安。其要點是:
(1)如果仍有呼吸,可先吸一口氣,然后用足力氣咳嗽,有時可能把噎食或其他異物咳出。(2)噎食咳不出來,就要立即采用“手拳沖擊法”,就是自己用一只手握拳,并將拇指關節突起點頂住上腹部(相當于劍突與臍之間的腹中線部位),另一只手緊握先前說的手拳,然后一起用力向內上方做4-6次連續快速沖擊,每次沖擊要干脆、利索。如無效,可再做4—6次沖擊。(3)亦可迅速把自己的上腹部壓在椅背上,做4~6次傾壓動作。(4)如果發現別人被噎,在他人向醫院打電話救助的同時,可用下法急救:讓病人彎腰站立,使頭部稍低于胸部,急救者站在病人側后拉,一手放置于病人胸部以扶持,另一手的掌根對準病人背部中間,用力連續拍擊4-6次;若病人已無法站立,可將病人屈膝蜷身,面向急救者側臥,急救者用膝和大腿頂住病人的胸部,用上法給予4-6次有力拍背。急救者亦可站在病人背后,用雙臂環繞病人腰部,采用第2式的“手拳沖擊法”救治病人。
國外媒體報道過一位英國女士自救的故事。這位50歲的女士邊看電視邊吃放有火腿肉的煎雞蛋。她因太餓,火腿肉沒有嚼啐就急著吞了進去,結果火腿肉卡在喉嚨口,后又滑到氣管里。家里只有她一人,她此時已不能出聲。她后來回憶說:“我模糊地記起,必須猛然使橫膈膜向上移。”于是她先把兩個拳頭頂住胃部,接著迅速向前彎曲兩次身體,但沒有奏效;絕望中她又緊握拳再做一次,火腿肉終被彈射出來。
(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