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國報》12月23日文章,原題:綠色努力突然從中國的沙漠中冒出 43歲的農民烏蘭達賴(音)從來沒有聽說過全球變暖或者哥本哈根峰會。他生活在中國最偏遠的沙漠地區之一,但他說不管怎樣,都在為改善環境盡一份力。作為由中國政府部分贊助的潔凈能源倡議的一部分,烏蘭達賴3年前在他過去牧羊的土地上種植了沙柳。他說,這種轉向有好幾個益處。
首先,大面積的這種植物有助于保持土壤。烏蘭達賴和其他當地人說這已降低了沙暴的強度。
其次,沙柳在收割后能用于焚燒發電,這一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比其他能源少。附近一家發電廠通過焚燒沙柳發電,每年付給烏蘭達賴2600美元用于種植和管理這種作物。
第三個益處是,與一些鄰居相比,尤其是那些曾批評過他這一決定的鄰居,烏蘭達賴正在變得富裕。“他們說,我們蒙古人依靠羊和其他動物生活。沒有它們,怎么能生活呢?而現在,鄰居們也想種沙柳。”
中國領導人在哥本哈根告訴世界說,中國在走向采用新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快。內蒙古這項工程表明,中國政府和私人投資者在潔凈能源方面的合作有多好。這一領域里也還存在一些缺點。盡管做出這么多“綠色”努力,在鄂爾多斯,煤仍是“大王”。
投資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廠的李京祿(音)說,希望在中國沙漠上最終建起2000家類似熱電廠。沛雅霓資本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提姆·克利斯爾德說,毛烏素工程“代表著中國當前正在發生的事”——推行潔凈能源的努力。“中國想在下一次新科技革命中擁有自己的技術,潔凈能源”,他說,“當石油用完時,中國將處于強勢地位。”鄂爾多斯地區還有風電和太陽能工程。烏蘭達賴是那些看到綠色能源繁榮前景的人之一,“我們知道能從控制沙漠上掙到錢。”▲(作者凱爾厄姆·麥克勞德,陳一譯。本文英文原文見12月24日環球時報英文版第15版。有增改)
環球時報200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