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中國央行23日表示,“明年將繼續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放貸速度,引導均衡放款”。這一表述被西方媒體認為是中國在調整信貸結構。有西方媒體稱,中國的行動表明,中國正在貫徹將經濟目標從今年的“保增長”,轉變到“調結構”這一軌道上來。
中國股市24日也作出了積極的反應。中國央行重申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上房地產營業稅征收幅度低于預期,推動了中國股市24日的大幅上漲。當天,上證綜指收于3153.14點,上漲2.59%,并重返被視為“牛熊分界線”的半年線之上。
“一行三會”要求均衡放款
中國人民銀行23日公布了貨幣政策委員會四季度例會內容,表示將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信貸增速,引導均衡放款,避免過大波動,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等貸款。同一天,央行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還聯合發布《支持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稱,2010年將保證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合理的資金需求”,同時對于不符合產業政策、市場準入條件、技術標準、項目資本金短缺的項目,不得提供授信支持。指導意見稱,將嚴格發債、資本市場融資審核程序,禁止不符合規范和產能過剩的行業、企業融資。指導意見還表示,將要求銀行嚴把信貸關,禁止對嚴重過剩產能的相關企業、項目盲目發放信貸,同時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信貸資金運作的風險監測與防范。
美國《華爾街日報》24日的文章稱,由“一行三會”發布的這份指導意見,是迄今為止中國就計劃如何遏制產能過剩,如何鼓勵新興產業等問題,所發表的最詳細、最嚴格的文件。文件是基于今年9月國務院關于收緊對違反行業政策公司及投資項目貸款的通知擬定的。
文章稱,今年大部分時間,中國都在談論如何實現經濟增長的“保八”目標,自9月份中國經濟數據強勁增長以來,抑制過剩產能的問題再度成為關注重點。此前,央行提出在明年要把握信貸增長速度,引導金融企業“均衡放款”,避免“過大波動”。
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嚴重
路透社評論說,在水泥、鋼鐵等領域,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嚴重,而制藥、環保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投入嚴重不足。中國政府的這一政策,希望通過信貸調控,抑制過剩產能,從而避免不當投資、不良貸款和通脹等后果。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則認為,中國自今年下半年以來,已多次發表抑制過剩產能的文件,發改委在今年10月中下旬兩次明確表示,將“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并點出了鋼材、水泥、多晶硅和風能設備行業等“重災區”,此番“一行三會”再度強調抑制產能過剩,一方面固然表明了政府抑制的決心,另一方面也反襯出以往的調控效果不大。
“調結構”效果仍待檢驗
《澳大利亞人報》24日表示,中國政府發布的調控政策表明,2010年中國不會很快全面結束經濟刺激政策,但會重點強化經濟結構調整,平衡“保增長”與“調結構”二者間的關系。文章說,在21世紀初的一輪經濟過熱和隨后的宏觀調控中,中國遇到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即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對中央的調控政策置若罔聞,導致調控效果大打折扣,這種情況在未來可能仍難避免。
法國《財經觀察家》認為,中國央企和上市公司通常會擅自改變融資用途,上市公司年報中,許多以提高產能、開拓市場或研發新產品為由獲得的融資,最終卻用于金融和房地產投資,如果不從制度上遏制這種“資金用途變更”,很難說投入到新興產業的信貸,最終不會流入產能過剩行業,甚至金融、房地產領域。▲
環球時報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