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萬力
湖南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要特征的省份,具有發展農業的明顯優勢和巨大潛力。建國以來,經過土地改革、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一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國普遍推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經濟結構隨著改革的深化逐步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得以開展,湖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各項事業全面進步,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湖南農村經濟發展改革歷程回顧
湖南農村經濟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歷程,主要表現為改革農村經營體制,釋放農村生產力;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增加農民收入;改革農村發展理念,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改革農村經營體制,釋放農村生產力。1978年,安徽小崗村18個農民首創“包產到戶”,農村改革開始在全國展開,湖南也不例外。1978年12月,華容縣在湖南率先實行“包產到戶”,而且是一“包”就靈。1981年11月,湖南省委在華容、沅江召開全省農村工作會議,開始大力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當年底,全省95%的生產隊實行以“包產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成了農村改革的高潮。“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是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寫照,更是農民在改革中煥發的豪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農業生產的“大鍋飯”,極大地釋放了農村生產力。
從此,湖南糧食獲得了連年大豐收。1977年,全省水稻總產只有1634.8萬噸,1978年全省糧食總產超過2050萬噸,隨后迅速突破2500萬噸生產大關,改變了農民吃不飽的狀態,農村“萬元戶”雨后春筍般冒出,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數據顯示,1978年至1989年,湖南農業總產值增加了兩倍,其中約有一半來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2、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增加農民收入。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以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為重點,逐步推行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國家取消了糧食購銷政策“雙軌制”,逐步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市場主體多元化。1993年,湖南告別了糧票和油票,糧油商品敞開供應,湖南糧食銷售價格基本全部放開,實行了40年的城鎮居民糧食供應統銷制度得以取消。
1995年,中央決定將農民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并且在承包期內“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使農村的土地承包關系保持長期穩定。告別“雙軌制”后,主要農產品價格在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峰值,市場機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較大幅度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順應市場機制的要求,湖南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推廣一大批優良品種和高產高效技術,實現穩產高產目標。到1997年,省內有26個縣和株洲、湘潭兩市雙季稻成建制畝產過噸糧,全省糧食產量達到295億公斤,創下歷史最高峰。由袁隆平領銜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獲得突破,開始大面積推廣,湖南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稻谷生產第一省地位。
二十世紀90年代中后期,農產品開始進入買方市場,并且出現了經常性的“賣難”現象。在這種背景下,開始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加工企業迅速崛起,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目前,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5個、中國名牌產品18個、湖南省著名商標165個、湖南省名牌產品170個,增強了湖南龍頭企業的整體市場競爭力。這些企業連接基地6550萬畝,帶動農戶749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50%,實現了米袋子滿,菜籃子豐,錢袋子鼓。
3、改革農村發展理念,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一世紀農村改革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特別是2004年以后,中央連續六年下發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1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政策:全面取消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逐步實行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制度。從2004年起,湖南糧食連續5年增產。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農民收入增長較快,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了積極變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中央在全面分析形勢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圍繞這一重大歷史任務,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確立了新的發展理念: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公共財政更多投向農村。近幾年,湖南財政支農資金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水泥公路村村通,沼氣建設、造林綠化、鄉村清潔工程等多種途徑全方位建設湖南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此同時,湖南省委、省政府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從2005年起全省實行農業稅全額免征。湖南向農民的收費由最高年份的人均141.12元降到2007年的36.65元,農民2007年直接從政府財政得到的各種補貼資金人均達到111.48元。
湖南農村生產方式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農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向前推進:湖南用占全國3%的耕地生產了占全國6%的糧食,每年貢獻商品糧50億公斤以上;全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逾350萬畝,推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80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近300萬農戶,形成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實現了從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轉變,正加快向全面小康邁進。
二、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優勢加快湖南農村經濟發展
湖南農業在資源、生產和經營管理方面所具有的傳統優勢要加以鞏固,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湖南農業的科技優勢和區位優勢,繼續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實現湖南農業由傳統向現代、由封閉向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由農業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轉變。
1、資源豐富,主要農產品總量大。湖南資源豐富,既是“魚米之鄉”,還是“有色金屬礦之鄉”、“非金屬礦之鄉”,也是旅游勝地。湖南糧食、牲豬、苧麻、烤煙、茶葉、淡水產品、油料、甘蔗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多年來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豐富的農產品是湖南農村經濟發展的明顯資源優勢,為湖南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2、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具有傳統優勢。湖南農民聰慧勤勞,善于精耕細作,這是湖南農業人力資本優勢的體現。湖南人不僅會打仗、會讀書,還會種田。湖南農業在農產品總量、單位面積產量以及農產品品種改良、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等方面在全國占有一定位置,與湖南農民會種田這一傳統是分不開的。湖南歷屆省委、省政府都堅持把農業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全省有一批懂農業、善管理的好干部,充當了政府與農民之間的聯系紐帶,把幾千萬農民緊緊團結起來,保證了黨和政府政策法令的貫徹實施,保證了湖南農業的健康發展。
3、農業科技水平比較高,具有一定的科技優勢。湖南農業科技、教育、推廣網絡初具規模。目前全省擁有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教育機構一百多個,平均每年向社會輸送科技人員數千人,培訓各類實用技術人員一百多萬人次。農技推廣體系基本健全。湖南農業科研碩果累累,改革開放30年來,全省取得國家級、部、省級的各項農業科技成果數千項。利用這些成果進行產業開發,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湖南的農技推廣工作克服各種困難,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4、農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湖南地處江南中部,北靠長江,南鄰兩廣,毗鄰港澳,具有呼應廣東和浦東,承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經濟帶輻射的有利地理條件。湖南交通比較發達,公路、鐵路、水運等都比較方便。當然,面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特別是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后,湖南農業發展也受到一些制約,但只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繼續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使農業更好地適應市場,實現湖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新的歷史條件下湖南農村經濟的新發展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湖南的農業農村工作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全面小康為主線,以提高農民收入為重點,依靠科技進步,狠抓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小城鎮建設,農業增長質量明顯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此基礎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湖南農村經濟必將有更多的新發展。
1、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產品總量增加。湖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逐漸增強,糧、棉、油、肉類、水果、水產品、蔬菜的人均占有量都超過全國水平。其中人均糧食占有量達880多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以上。農民生產的產品,自給比例越來越小,商品率越來越高。農產品市場豐富,品種多,總量足,絕大部分農產品已由長期短缺轉變為供求基本平衡,有的農產品已供大于求,農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全面轉變成了買方市場。
2、以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為抓手促開發增收入。湖南農業生產逐步突破了“小而全”的傳統模式,形成了一批適合市場需要,具有區域特色的支柱產業。近幾年,全省重點抓了糧油、棉麻、畜禽、水產、竹木、水果、茶葉、蔬菜、烤煙、藥材等十大產業的系列開發。全省優質稻種植面積已占水稻播種面積的1/3。全省各地都確定了各自的主導產業,并把它作為主攻方向。江永縣的10萬畝香柚開發、溆浦縣的10萬畝優質棗開發,郴州至資興的10萬畝松竹工業用材林開發,湘西猛峒河流域的10萬畝優質椪柑開發,道縣的10萬畝蔬菜開發,炎陵縣以新世紀梨為主的優質水果開發,漢壽縣的特種水產開發,瀏陽市的黑山羊開發,寧鄉、湘鄉的生豬開發等,都收到了較好的效益。江永香柚連續四年在全國柚類評比中榮獲金獎,成為柚類家族中的精品。溆浦的優質棗開發,通過精選良種,科學栽培,深度加工,蜜餞產品已走出國門,外銷到韓國、東南亞,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湘西自治州通過10萬畝椪柑核心示范園的建設,帶動了區域以椪柑為主的水果業迅速發展。全州椪柑面積達到42萬畝,占全國椪柑總面積的11%,成為南方最大的椪柑基地之一,產量達到13萬噸。由于該州椪柑質量好,批量大,2007年招來了全國各地的1000多名客商,產地平均銷價達到1750元/噸,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現在椪柑已成為湘西自治州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3、以龍頭企業為抓手促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業效益提高。湖南農產品加工業突破了行業、地域和所有制界限,組建了一批經營規模比較大、帶動能力比較強、輻射范圍比較廣的龍頭企業。各縣市區因地制宜,抓了一批集團化龍頭企業的發展。通過抓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抓龍頭企業的帶動,促進了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業效益的提高。如湖南正清集團,就是在原懷化制藥二廠的基礎上,通過聯合廣州白云山企業集團建立的,堅持以科技為先導,走集團化經營的路子,聯合11家企業,先后開發出正清風痛寧、靈芝口服液、靈芝膠囊、天麻酒、天麻片等多種名牌產品,現在,該集團已成為湘西醫藥保健行業的“大哥大”。
4、農產品營銷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市場體系。湖南農產品營銷突破了原有單一流通方式,建立起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農產品市場體系。湖南省政府在鞏固完善配套省糧食中心批發市場、長沙紅星農產品批發市場、岳陽花板橋蔬菜批發市場、常德甘露寺蔬菜批發市場等十大批發市場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把湘粵農貿大市場建設作為探索新的流通形式的重大舉措來抓,并在湘粵農貿大市場舉辦了廣州首屆湖南名特優新農產品展銷會,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在鞏固完善鄉鎮集貿市場的基礎上,各地市也大多扶持1到2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在全國各地增設了一些營銷窗口。目前,全省已建立了各類農副產品市場,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市場體系。
5、小城鎮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湖南農村經濟突破了就農業抓農業的傳統束縛,小城鎮建設逐步成為湖南經濟的新增長點。1994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小城鎮的決定》,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建設農業強省,加快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步伐的跨世紀戰略工程來抓。一是開展創建經濟百強鎮活動;二是在有條件的地方,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撤區并鄉建鎮工作;三是抓法制建設。全省制定了《城市規劃法實施辦法》、《建制鎮規劃編制審批辦法》、《建制鎮規劃實施管理辦法》等,依法進行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四是改革小城鎮投資融資體制,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進鎮建房、開廠、辦店,開發二、三產業,努力拓寬完善籌資渠道。隨著小城鎮的迅速發展和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促進了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拓寬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門路和農民增收的渠道,帶動了全省農村經濟社會的巨大進步。小城鎮經濟成為了全省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幾年全省小城鎮的國內生產總值、社會商品零售額、財政收入分別占全省總量的30%左右。
“十一五”時期湖南農村經濟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方面,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給湖南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另一方面,湖南農村經濟自身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一是主要農產品總量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有利于建設大項目,形成大基地,開發大產業;二是生態條件較好,有利于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三是農業科技力量較強,有利于加快優良品種和技術的更新換代;四是地理區位比較優勢,有利于發展外向型農村經濟;五是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利于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只要我們因勢利導,堅持科學發展觀,湖南農村經濟發展一定會翻開一頁又一頁的嶄新篇章。
(作者單位:湖南省委黨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