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守艷


財務危機又稱財務困境,是最常用的界定企業失敗的名詞,但究竟什么是財務危機,卻有很多爭論,不同的學者在進行研究時也采用了不同的標準。很多學者在研究中根據各個國家的不同具體情況和各個時期、行業的不同具體情況,對財務危機的定義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從財務危機的范疇、財務危機的程度或財務危機原因等方面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關于何為財務危機,Altman(1990)綜合了學術界描述財務危機的四種情形,分別為 (經營)失敗、無償付能力、違約、破產,具體定義見下表。總體而言,財務危機的定性描述多集中在破產清算或無償付能力等方面。
如何界定財務危機是進行財務危機預警研究所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定義不同,會直接影響到所收集的研究樣本以及影響之后的研究結果,學術界對此有多種不同的定義方法。國外大多數研究將企業根據破產法提出破產申請的行為作為確定企業進入財務危機的標志(Altman, 1968; Ohlson, 1971; Zmijewski, 1984; Casey and Bartczak ,1984和1985;Aziz and lawson,1989;Platt & Platt, 1990和1994;Gilbert 等,1990),他們研究的對象是法定的破產公司。另外有部分國外學者如Beave(1966)把破產、拖欠優先股股利和拖欠債務界定為財務危機。國內學者則將特別處理(ST)的上市公司作為財務危機公司(如陳靜1999;陳曉2000;吳世農2001;李華中2001等)。
我國公司股票上市規則(2006)中規定,上市公司出現財務狀況異常或者其他異常情況,導致其股票存在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或者投資者難以判斷公司前景,投資權益可能受到損害的,證券交易所對該公司股票交易實行特別處理。特別處理分為警示存在終止上市風險的特別處理(簡稱“退市風險警示”)和其他特別處理。退市風險警示的處理措施包括:在公司股票簡稱前冠以“*ST”字樣以區別于其他股票和股票報價的日漲跌幅限制為5%;其他特別處理的處理措施包括:在公司股票簡稱前冠以“ST”字樣以區別于其他股票和股票報價的日漲跌幅限制為5%。特別處理會給上市公司帶來巨大的壓力,陳曉、單鑫(1999)的研究顯示被列入ST板塊對公司的股票價格有顯著的即期負面效應。另外公司不僅要受到更加嚴厲的監管,融資渠道變得更加狹小,還必須時刻防止連續三年虧損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其股票暫停上市,甚至終止上市。因此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本文將公司股票交易實行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界定為發生了財務危機,將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作為財務危機型企業是既合理又有法律支持的。
財務危機預警是以財務報告信息為基礎,以其它相關重要信息為參考,通過設置并觀察一系列敏感性預警指標的變化,對公司可能或者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所實施的實時監控和預測警報。
毫無疑問,任何公司的財務危機都會經歷一個初步萌生到逐步惡化的過程,而并非瞬間所致,在這個較為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種危機的因素和特征,都會不同程度地在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狀況中得以表現,這樣通過觀察和判斷一系列敏感性經營和財務指標,及其它們的發展趨勢,就能對公司可能發生的財務危機發揮預警作用。正是基于財務危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那么財務危機預警就應該貫穿于公司經營和財務危機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實時監控和預警。在公司財務危機從小到大的整個發展過程中,雖然這些危機都會表現出不同的財務特征,但這種表現可能并不是十分顯著和明確的,有的甚至是潛在的,但一旦急速發展,就可能馬上進入完全的財務危機狀態,從而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對公司不同財務危機階段所可能表現出來的不同經營和財務方面的危機特征,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把握。
從財務危機出現的那一時點起,直至公司破產都屬于財務危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財務危機有可能得到緩解,也有可能加重惡化。不同過程和程度的財務危機,其癥狀和表現也是不一的。國外學者對財務危機程度也有界定,如Laitinen(1991),認為財務危機上市公司失敗可分為三個過程:A、慢性失敗公司,B、收益失敗公司,C、嚴重失敗公司。又如Lau(1987)用五種財務狀態來評估公司的財務狀況。此五種狀態分別為:狀態0(財務穩定),狀態1(不發或減少股息支付),狀態2(技術性失敗或違約償還貸款),狀態3(受破產法保護),狀態4(破產或清算)。國內學者也對出現財務危機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張鳴等(2004)將財務危機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在各個階段表現出不同的財務危機特征,即財務危機的潛伏階段、財務危機的發展階段、財務危機的惡化階段和財務危機的最終階段,這四個階段及各個階段表現的不同特征,用下圖進行描述。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上市公司數量逐漸增多,上市公司處于市場經濟環境中,公司財務狀況的好壞往往是公司管理當局、投資者和債權人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因為治理結構失衡,公司管理層管理混亂等諸多原因,導致公司資金配置失效,投資決策失誤,生產經營管理混亂,公司業績逐年下降,出現虧損、財務狀況異常甚至出現資不抵債等嚴重情形,最終受到特別處理,面臨退市的危險,使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遭受巨大損失。如果能夠建立一套科學的上市公司財務狀況評價體系,可以為公司的投資者、債權人提供及時的信息,防范和化解投資風險;同時,公司管理當局可以及早地發現公司的財務危機信號,能夠在財務危機出現的萌芽階段采取有效措施來改善公司的經營管理,從而有效防范和化解財務風險和危機。
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的實證研究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建立有效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和預警系統,是確保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和公司財務狀況良性循環的重要方面之一。有效的公司財務預警模型的建立和使用,可以幫助投資者識別公司質量,及時調整投資組合,降低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可以幫助政府監管者體察市場風險,確定監管重點;可以幫助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準確預測公司財務危機,使其提前采取適當的糾正措施以阻止公司財務狀況的進一步惡化,避免被特別處理或被兼并收購甚至進入破產清算的境地。
(作者單位:遼寧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