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 豐
“歡歡喜喜過大年”,如今在日本,大年不是指農歷的春節,而是指公歷的新年。在明治維新的“全盤西化”過程中,1872年日本開始采用公歷,把農歷春節提前到“元旦”。但日本“新年”的習俗中,還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
門松由松竹做成
日本人過年家門口都要擺放裝飾性的“門松”。據說,這種習俗是800多年前,也就是日本歷史上平安朝末期,從中國傳來的。不敢說這種習俗如今在中國已經絕跡,但至少是非常鮮見了。“門松”基本上由松竹兩種植物組成,分別擺放在大門的兩側。也有的是在大門兩側簡單地懸掛松枝。據說,這種習俗是從中國古代門戶上懸掛松柏枝演變而來,主要是為了驅邪與迎接年神的到來。松樹必須在12月13日從山上伐來,這叫做“迎松”。最初,門松是擺在院子里面的,后來才演變成擺放在門口,數量也從一株變成了兩株。因為日本人干什么都喜歡成雙結對。“門松”原來只是用松樹做,到了江戶時代,開始在“門松”中插一根竹子,據說因為竹子生命力強,四季常青,被用來寄托長生不老的希望。
屠蘇酒要自己做
日本人在1月1日的早上,都要在家里喝“屠蘇酒”。宋代王安石的名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很多中國人都會背,但是喝屠蘇酒的風俗在中國好像也不多見了。說實話,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記者在“過年”的時候,都沒有喝過屠蘇酒。于是今年記者到一家“酒屋”去買屠蘇酒,老板娘告訴記者:“屠蘇酒不是賣的,是需要自己做的。”她熱情地送給記者一包“屠蘇散”,然后再賣給記者一瓶180毫升的“味啉”——一種用燒酒、糯米等調制的料酒,接著耐心地教記者配制屠蘇酒。老板娘特別強調,“喝了屠蘇酒,可以保家人一年平安、幸福!”喝屠蘇酒的習俗最早是傳入日本皇宮的。天皇用屠蘇酒宴請前來賀年的文武百官。
“年玉”要記賬
每每讓記者感懷的還有日本“過年”時的“壓歲錢”。這種習俗也是從中國傳來的,只不過壓歲錢日文稱為“年玉”。日本有孩子的家庭,事先都要準備好新鈔票,長輩們在1月1日早上接受了孩子的鞠躬“拜年”以后,就把“年玉”發出去。過去,只有父親可以給孩子發“年玉”,由此來確認和強化一種血緣關系。后來,逐漸演變,長輩可以給晚輩、親屬以及別人家的孩子“年玉”。但是,日本人把給別人孩子“年玉”當作一種人際交往,有些家庭甚至出現了這樣的事情——讓孩子過年的時候記賬,一方面記下自己過年的時候收到了多少“年玉”,另一方面記下父母送出去了多少“年玉”,讓孩子從小知道“有進就有出”。
“正月”(公歷1月)里日本有些地區性活動也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比如,山形縣農家每逢“正月十五”要舉辦“成木責”活動,早上起來一人手持裝有米粉團汁的水桶,另一人手持厚刃刀敲打果樹,邊敲邊問:“結不結果?結不結果?”手持水桶者代替果樹回答:“結!結!”然后將米粉團汁澆在果樹上。相傳中國北魏時期有些地方的農民,在農歷正月初一早晨雞叫的時候,點燃火把去照果樹,為的是不讓果樹生蟲,然后用鐮刀、斧頭敲打樹身,希望它們多多結果。這被賈思勰記述在《齊民要術》里面,何時傳到日本就不清楚了。▲
環球時報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