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峰 汪志君
工程地質是水工專業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它不僅僅需要課堂講授、實驗課程,而且需要進行地質教學實習等多種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才能獲得一些真知。但是水工專業學生在地質知識基礎、專業認識上和地學專業學生存在較大差異。本文在分析水工程專業學生地質知識現狀的基礎上,主要介紹了在野外實習中摸索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水工專業學生地質知識現狀
從學科上講,水工專業學生地質理論知識相對欠缺,學生學習的理論課程難度要求相對較低,課時和內容相對較少,課堂上的認識鑒定實驗時間有限,鞏固的時間客觀上較少;而且不像地學類學生有比較深刻的理論知識基礎和大量野外實習歷練機會。所以水工專業學生,不僅對常見的造巖礦物、巖石類型陌生,對構造現象更是如此。
從思想上,許多學生對野外地質實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大多數學生認為野外地質實習與他們的專業關系不大,缺乏學習動力,學習興致不高。學生在實習現場,大多觀察風景,東張西望,不知所措,并且對野外實習與專業的關系大小產生了質疑。學生從思想上缺乏對學科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解。
總之,上述種種原因,使得僅有兩周的非地質類野外地質實習變得相當艱難,同時對帶隊老師和現場授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消除學生們思想上的顧慮,而且要尋找一種有效的野外實習教學方式。
二、野外實習教學方法
(一)消除學生思想障礙
態度決定一切,在實習開始之前學生的思想動員工作必不可少。部分學生認為,每次實習都是與巖石打交道,枯燥無味,缺乏新奇感。這就要求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進行說服教育。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從根本上摒棄“重專業課、輕基礎課及專業基礎課,重理論教學、輕實驗”教學觀念,提升實踐性教學的作用和地位。而且因材施教也非常重要。例如與農水專業的學生講解水文地質調查與專業的密切關系,與水電專業的學生講解不同巖石類型的地基承載力差異以及對工程施工的影響等等。這樣可以調動起學生的飽滿熱情,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
(二)重視基本知識的解析和講解
每個學科都有其不同的學科特點。每到一個具體的實習考察點,都要從看到的地質現象的基本概念進行講解,讓每一個同學都有一個回憶課堂理論和實驗內容的過程。例如在五大連池考察流紋巖的時候,簡述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的基本概念,其中巖漿巖又分噴出巖和侵入巖兩大類,最后指出流紋巖是一種巖漿巖,而且是噴出巖,接著可以簡述噴出巖的常見的一些結構構造特征,然后根據看到的現象逐個分析流紋巖細類的特征。在此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常見造巖礦物的成分差異及其鑒別特征。比如在對小嶺鎮進行巖層產狀測量的時候,讓學生回憶巖層產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水工地質羅盤的矯正以及使用其進行測量的方法。然后教師進行現場演示,講解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記錄方式,熟練使用儀器。這樣使學生鞏固了基本知識,完成了實習任務,熟練地掌握了儀器使用,效果較好。
(三)重視地質思維和能力的培養
地質思維和鑒別能力的培養是實習的核心內容,比如在考察小嶺鎮石發巖石斷裂的時候,首先闡述斷裂的概念和三要素,然后讓學生根據標志層判斷斷層的性質。學生們直接參與其中,暢所欲言,在討論中逐步明確了斷裂的性質。另外在鑒定泥巖和粉砂巖石的時候,要讓學生親自感知二者手感的不同,肉眼很難區分,粉砂巖有粗糙感,而泥巖沒有。并且針對北方農水專業的特點,適當加強了水文地質調查的內容。對實習區域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震基本烈度、自然地質現象、水文地質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工程地質條件進行了較為細致的了解。通過實習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學到了知識,而且增強了技能。接著可以分析地質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判斷的依據。比如,斷層性質的判斷的基本依據、不整合形成的原因等等。如果遇到類似的觀察內容,可以跟學生一塊討論,在爭論中逐漸明了野外觀察的一些基本方法,學會一些基本野外技能。
但是學生還是存在著個體差異,在實習過程中常常發現,一個分隊中有的學生記錄本上記得工整詳細,有的則寥寥幾筆。但最后提交報告的時候都內容飽滿,這樣難免抄襲。為培養學生養成現場記錄的習慣,現場對不同的學生個體的記錄隨即抽查和提問。每天回來之前讓學生把記錄本交回,可以督促學生養成勤動手的好習慣。一旦領會了某些概念、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有很大提高。
(四)注意培養創新意識
實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基本技能,明確基本概念。鼓勵學生現場提問,可以使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野外巖石的鑒定,沒有了教師的提醒,沒有了實驗室中標簽的標明,學生大多不知如何著手。也有相當多學生不知道野外如何區分“石英”和“方解石”“白云母”等常見的礦物。通過現場答疑,學生的基本技能有所增強,下次再看到的時候就知道從節理、形態等幾個方面來鑒別。學生的問題可能比較淺顯,但是只要跟專業相關的,都要耐心解釋。如果真正學會了些技能,學生的學習熱情會逐步提高。興趣就是在點滴中培養的。在實習的后期,從學生的主動提問可以看出他們的思考、認識也在深入。
三、培養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鑒于所從事專業的特殊性,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培養,對大二同學尤其重要。如何在完成艱巨的野外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集體意識,成了帶隊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實習中會受到路程比較漫長、天氣變化不定、山路比較陡峭、路段比較泥濘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有些體力較好的男生主動伸出友愛之手,這些都是實習中亮麗的風景。正如許多同學在實習報告結語中所寫:此次實習增強了我們的團隊意識,感覺到了集體的溫暖。
誠然,因為師資力量有限,在野外實習過程中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但是如果學生在野外實習中真正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形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團隊精神,必將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劉勇健.工程地質實習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7(6).
[2]白明洲.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2).
[3]肖淑榮.基礎地質實習之我見[J].中國地質教育,2007(3).
大學生網絡創業要靠實力
09年3月,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歷經半年,通過走訪全國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85所高校,共發放1650份問卷,訪問512名網絡創業者,最終形成了國內首份《中國大學生網絡創業研究報告》。
調查表明,71.57%的大學生網絡創業者的專業背景為經濟學、管理學、工商管理、企業管理、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等經管類專業,理工類和文史類專業學生分別占11.22%、2.24%。這一方面說明該部分學科專業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學生就業壓力非常大,另一方面也較好地說明近幾年高校特別是高職、大專層次院校在經管類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中開始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業能力的培養。
報告顯示,在大學生網絡創業雇用人員數量上,61.65%的大學生網絡創業者沒有雇用人員,雇用1-2人的占23.54%,雇用3-4人的則占6.07%,雇用5人及以上的比例為6.31%。同時,大學生網絡創業者所雇用的人員75.90%為本校同學,11.65%為大學畢業生,14.86%為其他社會人員。可見大學生網絡創業影響不小,在解決本人就業問題的同時能夠有效影響和帶動周邊同學參與網絡創業,還解決了一部分社會人員的就業問題。
調查發現,當前國內高等教育中創業教育特別是網絡創業教育還剛剛起步,在大學生網絡創業者群體中,參加過創業教育培訓的僅占17.1%,有網絡創業培訓經歷的比例僅為16.14%。創業類培訓正在成為大學生網絡創業者獲取網絡創業所需知識、技能的直接補充和選擇。
報告認為,網絡創業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具有積極影響,對大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提升、豐富校園文化內涵、促進畢業生就業和拉動經濟等都具有較大影響,同時報告還認為大學生網絡創業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