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足元 劉韻清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內涵和外延
長期以來人們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予以高度關注,對如何增強這一實效性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熱烈探討如何增強實效性的同時,人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本身的探討卻略顯不夠。”[1]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問題本身是否值得探討?事實上,這一問題不但值得探討,而且值得深入研究。因為只有先明確問題之所在,然后才能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一個探索問題的人,如若不首先弄清問題之所在,就像一個行路者不知其去處一樣。”[2]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文提出首先必須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究竟是什么,再來探討怎樣進行教學以達到實效性的目標。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內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要通過教學,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來武裝大學生頭腦。理論來源于實踐,又要運用它指導實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內涵應是:大學生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統學習,提高了理論認識水平,獲得了正確的行為能力,即較高層次的知行合一。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和正確行為能力的獲得必須并駕齊驅、相得益彰,只注重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偏廢另一方面就不能說是達到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目標。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內涵的界定與我國現行教育方針的規(guī)定是契合的。當然,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和正確行為能力的獲得,分別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從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階段到正確行為能力的獲得階段,也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長期過程往往延伸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結束之后乃至更久的時間。這整個過程可以描述為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知—懂—信—行”的過程。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外延
首先,表現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內容的了解、掌握,即“知”。大學生要通過學習,把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以及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產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了解國史、國情;把握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的基本內容。
其次,表現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深入理解,即“懂”。大學生要通過學習,在掌握基本概念、規(guī)律、原理、方法和知識點等基礎上,對一些復雜的客觀事物和重大的理論問題做出比較正確的分析、判斷和解釋。學生能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系統掌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論,并運用這些理論分析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深刻領會中國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再次,表現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接受、內化,即“信”。大學生通過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使之真正進入自己的頭腦,內化為自己的價值取向,成為自己行為的航標。使學生樹立堅定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信念。
最后,表現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學內容的實踐、檢驗、外化,即“行”。理論學習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價值在于指導實踐,而且理論學習的效果如何也需要在實際運用中去檢驗。實踐的意義是很明顯的,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實踐加深了對之前所學理論知識的“知、懂、信”,再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長才干、作貢獻,增強榮譽感和使命感。因此,“知—懂—信—行”各環(huán)節(jié)互為支撐、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見諸實效的完整過程。
二、全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放式教學模式
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內涵和外延,接下來的中心工作就是要努力探索如何達到實效性的途徑。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的課程體系在全國普通高校已全面推行了三年,圍繞新課程進行的教研教改活動精彩紛呈,涌現出許多成果。一個普遍的認識是,要取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突破以前那種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模式,變學生單純地接受知識為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變學生單純地向教師、書本學習為自己主動地學習,以全新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放式教學模式理應為廣大師生所了解和接受。
所謂開放式教學,就是在一定的教學目標指導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實效性,打破以往的以課堂為主、書本為主、講授為主的呆板的教學方式,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由教師有計劃地組織進行電化教學、參觀訪問、課堂討論、社會調查等一系列教學活動。[3]該理念源于1921年英國人尼爾,其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由、平等、互助、自信的理念,為學生學習提供開放的環(huán)境以促進學生思想的連貫性和發(fā)散性。在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過相似的理念,他認為:“創(chuàng)造教育以生活為中心內容,旨在以開放式的教育環(huán)境培養(yǎng)一種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強調教育要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課堂走向社會,由學校生活走向社會生活。”[4]由于開放式教學模式是一種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全體學生的多層次、全方位教學模式,已逐步滲入到現代教育實踐中。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更由于其時代背景的轉換、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的發(fā)展變化等條件決定了必須從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全面進行開放式教學,以使大學生提高理論認識水平并獲得正確的行為能力,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深知,真懂,實信,篤行。
1.開放式的教學主體
在開放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體,教學主體甚至還包括校外的黨政干部、社會知名人士等。即使師生雙方的身份也可以是雙重甚至多重角色,既當老師又當學生,還可以當評委,構成多向互動模式,在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中促進學生主體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健全人格的發(fā)展。
2.開放式的教學內容
開放式教學的內容既包括本課程知識又涉及其他課程知識,既有靜態(tài)的書本知識,又有動態(tài)的影視動畫、報刊音像、網絡、生活經驗等多種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可以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應結合社會焦點問題,增強針對性;結合國內外形勢,增強時代性;結合理論前沿,增強先進性。
3.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身心特征和學校條件等選擇符合學生實際和需要的,靈活實用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師生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方法能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有助于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其次,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也是一種頗具應用價值的教育教學方法,有助于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合力。此外,課堂內外采用討論式、體驗式、辯論演講式、情景問題式、案例分析式、角色扮演式、分組活動及演示實驗等都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方法。
4.開放式的教學過程
開放式教學要致力形成“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發(fā)現新問題”的教學過程。開放式教學過程不應以上課鈴和下課鈴為標志,甚至可以說它是沒有起點和終點的。開放式教學提倡把問題帶出教室,帶向實踐。因此,下課鈴聲不是教學的休止符,而應成為繼續(xù)探究的另一個起點。誠然,教室是教學的主要場所,但如果每一堂課都把學生禁錮在教室里,不僅讓學生失去新鮮感,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手腳、抑制了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揮和思想的自由成長。在教室外開辟新的課堂,讓學生在社會中學習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要求。
5.開放式的教學評價
要檢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要看大學生對所學理論是否真知、真懂、真信、實行。因此,評價的手段要客觀化、多樣化。開放式教學模式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tài)度、行為的變化。開放式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要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實效的程度,而且要為了改革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開放式的教學評價應該體現發(fā)展性評價的基本理念,堅持評價標準全面化客觀化、評價操作過程完整化、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評價方法多樣化(筆頭測試、口頭表達、平時作業(yè)、主題論文、活動表現等),做到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提高評價的自我激勵功能和科學導向功能。
參考文獻:
[1]楊經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邊界分析[J].教育評論,2005(3):46.
[2]張志偉.西方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3]呂玉蓮,于敏.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放式教學的探索[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9):55.
[4]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