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聰
在國家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對推進全民族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負有不可推卸的重任。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在本學科領域內不斷探究素質教育理論,積極地將理論成果融入實踐、指導實踐,為高校推行素質教育獻計獻策,為民族崛起而不斷地努力發展。
一、高校體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當前素質教育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方向。一些重點院校在提高學生素質方面已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體育,在高校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還未得到充分挖掘。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所決定的,體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體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其他學科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進學生智力、體質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進取精神和健康的審美觀。因此,體育在現代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養全面、協調、完善發展現代人的重要手段。在未來社會,由于機械化、電氣化程度的提高,人們的體力越來越弱,肌肉能量的付出越來越少,于是對體育鍛煉的需求越來越高,甚至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需要。從而不難看出,高校體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國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特征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中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全面性、個體性和均衡性。正是基于以上三方面的特點,才使它在素質教育體系中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全面性
我國憲法第46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這是憲法賦予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應盡的義務。我們的教育是社會主義的教育,與資本主義教育的本質區別在于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而非特定的階級、階層或特殊的群體與個體。《決定》也明確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只有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學生——才是符合21世紀實際要求的高質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達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目的。”
2.個體性
遺傳、環境等影響使每個人的身心發育水平不盡相同,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性。無視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搞“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必然造成部分學生“吃不飽”、部分學生“受不了”的狀況,這是“應試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因此,強調“以人為本”,正視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與特長,使他們人盡其才、學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發展和提高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3.均衡性
以追求身體教育、掌握“三基”、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為目標的活動似乎已成體育教育主流,而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養他們具有穩定的情緒、剛強的性格、奮勇進取和頑強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心理狀態的工作卻被淡化或漠視。這種“重身輕心”的教育是造成學生意志薄弱、心理衛生疾病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健康的定義來看,健康不僅僅是指身體健康,還包括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面對激烈的競爭、高度緊張與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否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素質教育倡導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既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身體教育,又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均衡協調的發展與提高,從而達到“身心平衡”“形神合一”的教育目標。
三、通過體育師資隊伍建設促進高校體育素質教育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我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高等教育機構應該下大力氣,努力鉆研,將傳授知識與提高學生能力在教育中有機結合起來。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應該在素質教育中加大隊伍建設力度,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實施。
1.強化體育師資隊伍的基礎專業素質
高等教育近年來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現有的體育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因此,有的高校在引進體育教師過程中把關不嚴,隊伍以本科學歷為主,高學歷者寥寥無幾,或者引進的高學歷者往往只注重理論研究,健康實踐課的教學能力不突出。加之體育特長教育從1998年開始取消了復試制度,造成體育特長生的特長素質水平逐年下降。體育實踐課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要求體育教師不僅要用語言來描述動作的過程,更多的時候還需要動作示范。體育本身應該給人一種美感,如果教師做示范的質量不高,甚至失敗,將嚴重影響教師在學生群體中的形象,更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實施三維健身的過程中,要加強高校體育教師的基礎專業素質建設。
2.打破學科界限,拓寬體育教師知識領域
體育院系的招生要同時考慮考生體育成績和文化成績兩個因素。目前體育生源文化素質基礎遠遠落后于同學歷層次的其他專業。而我國的體育高等教育模式使此差距在大學教育中進一步擴大。高校體育要推廣三維健身理論,必須改革傳統的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確立綜合教育觀,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力求范圍寬廣,增加與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課程設計要強調對那些概括性強、適用面廣、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理論、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強化與“運動”“心理”“生活方式與行為”的相關理論課程的教學。使體育專業的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學科知識。
3.加強兄弟院校間的交流與合作,鼓勵教師進修學習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同時又是新思想產生的沃土,各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當代人才培養的模式是一種開放式的模式。高校體育教師通過校際間的交流合作,可以互通有無,將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手段以及學科建設進行對比判斷,從而起到優化整合的積極作用,使高等教育少走彎路,節省人力、物力。
進修學習是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高等院校應增加體育教師的學歷進修機會,尤其要為青年教師的進修創造良好環境。加大經費投入,制定切實可行的進修計劃,逐步實行公開和公平的選拔進修體制和“寬進嚴出”的培養辦法。在有關部門的協調部署下,利用體育院系現有的資源,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舉辦各種類型的講座和培訓。鼓勵體育教師跨學科、跨專業甚至跨學院去進修,倡導他們積極涉獵新學科和交叉學科知識,推動體育向“大科學”觀發展。
4.提高體育教師的經濟待遇,引入競爭激勵機制
目前許多高校實行以課時數來計算工作量。體育課工作量系數排名很低,教師上完一堂課所得的工作量只有70%,甚至更少,遠遠低于同學校的其他專業的教師。這種做法嚴重地影響了體育課的教學質量。高校應該給予體育教師應有的經濟地位,以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
在教育創新改革的今天,許多高校引進了競爭激勵機制,但在大多數學校中實施的力度不夠。我認為高校的競爭激勵機制應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在人才競爭中,人才的合理流動有利于高校發展,有利于人才資源合理使用,所以高校要允許教師合理流動,用招聘、選課、選教師的辦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獎勵機制要做到:開闊思路,克服困難,把物質與精神獎勵結合起來,獎勵及時,形式多樣化。專業技術評聘要打破論資排輩的舊觀念,給予優秀青年教師晉級機會。隨著體育教師經濟待遇的提高,并且有激勵機制做杠桿,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將會被更大地挖掘出來。
總之,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教育在不同時代也有著不同的目標。因此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師資建設的理論也會不斷發展完善,但理論一定要以科學性為前提、為指導,同時還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賴天德.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對學校體育改革的啟示[J].體育學刊,2003(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s].1999.
[3]付奕,等.我國普通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結構現狀與對策[J].中國體育科技,2001(7).
[4]韓春利,等.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J].體育科學,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