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學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經濟社會正處于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時期,特別是網絡時代的到來引發了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變化。現在的大學生大多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是伴隨著社會開放、教育改革、市場經濟、信息革命、經濟全球化等進程成長起來的。受自身成長經歷和時代背景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表現出價值觀的迷惘和行為的盲從,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健康成長。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和認真分析信息化、網絡化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變革大學生思想教育方式,增強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信息化、網絡化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特征的影響
信息化、網絡化一方面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形態的進化,是人類文明的一次新的變遷過程。這種變革已在教育領域突出地表現出來,如無國界教育的實現、獲取信息的便利性、終身教育時代的來臨等,另一方面它對學生的思想、行為也發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1.對價值觀形成的影響
價值觀是關于價值問題的基本觀點,是人們對價值和價值關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價值判斷的重要尺度,是指導價值選擇和行動的持久動力源泉。從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來看,它是社會的產物,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受信息化、網絡化社會背景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價值觀的培養遇到了新問題。一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織在一起,特別是現代市場經濟倡導的個人本位思想具有較大的誘惑力,使得大學生面臨空前的困惑與迷惘。二是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日趨多樣化,受家庭背景、年齡、經歷等方面的因素限制,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必然更加多元化。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在學生頭腦中的碰撞和沖突更加直接、激烈,致使大學生中出現了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模糊不清,價值觀倒置的現象。
2.對行為方式的影響
網絡生活中較突出的負面現象是網絡成癮和網上越軌。網絡成癮又稱網絡依賴,多數學者稱之為網絡成癮綜合癥,即在個人生活中由于上網時間過長以致嚴重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秩序的表現。據2003年美國心理學會年會報告的研究統計,上網人群中成癮者的比例約為6%。網上越軌泛指上網者濫用網絡的種種行為,發展到極端情況便是網絡犯罪,如黑客行為、網絡詐騙、網絡濫交等。這在大學生中也時有發生。另外,網絡是語言的一個新載體,載體的變化往往造成語言風格或語體的變化。當下網絡語言的語體隨意性強,用錯字、病句、數字、符號、拼音、漢字、英文字母雜糅表達成為網民的習慣用法,對大學生使用漢語言的規范性造成一定的沖擊。
3.對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
如果說學生以往的生活方式為“教室——食堂——寢室”三點式的話,那么隨著網絡的發展,其生活方式變為了“教室——網吧——食堂——寢室”四點式。部分學生干脆變成“兩點式”,即“網吧——寢室”,為了上網不上課、不吃飯甚至不睡覺,嚴重損害了身體健康。網絡世界里實行自由交互、無限制的溝通,有些自制力較弱的大學生往往出于好奇或生理沖動刻意地去尋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進行瀏覽,久而久之難免導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心態產生。
4.對學習能力與學業的影響
現代人如果過分依賴網絡信息,就會使自身的思維逐漸弱化。據統計,現在每天約有10億信息單元的信息量產生,并以每年18%~20%的遞增率發展。許多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絡上瀏覽信息,無暇去閱讀書本、觀察社會、冷靜分析和思考問題。閱讀量的減少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平衡,更重要的是破壞了他們的文字應用能力,同時對思維方式也會造成影響。一方面他們的思維變得零碎、不成系統,另一方面網絡工具帶來的便利也使人的惰性暴露出來,不做筆記、不聽課、不作艱苦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期末和畢業論文也可以從網上東拼西湊一篇來應付。這些現象不但在大學生中,甚至在一些大學教職員工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調查顯示,在近幾年受到高校休學、退學等處分的學生中,有近86%是因過度迷戀網絡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有1/3是因無節制上網導致課程不及格而重修。
三、信息化、網絡化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在繼承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增強實效性?!贝罅康目陀^事實說明,盡管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對大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會形成新的挑戰和壓力,但影響他們未來發展、制約他們能否真正取得事業成就的主要因素則是思想品質,是他們能否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能否具有一種對社會、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正視信息化、網絡化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勇敢地迎接這一嚴峻的挑戰。
1.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網絡時代的大學生能比其他人更快地接受新信息,網絡信息的開放性及信息的多元選擇,使傳統的面對面式教育功能相對弱化,道德傳遞效果逐漸減。各種新技術使得人們可以跨越時空界限進行有效交流,那種“你說我聽、你講我做”的方式明顯不適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而在這個社會飛速發展的年代,大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術不斷增多,學習和生活壓力不斷增大,能夠專門抽出來接受思想教育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因此,大學生思想教育應該抓住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新契機,采取更靈活、便捷的教育和學習形式。首先要整合資源,構建網絡教育平臺?;ヂ摼W招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豐富的教育資源,開辟了新的教育途徑。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及其需求,利用網上欄目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教育。其次要改變交流與溝通方式,加強師生之間的網上交流與互動。第三,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課件等多種形式,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鮮明清晰的視覺印象,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2.建立有效的大學生網絡管理機制
加強網絡管理、建立有效的網絡管理機制是做好網絡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一是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和監控,保障社會網絡的健康發展。二是高校要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掌握網絡傳播的主動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動走進網絡,弘揚時代主旋律,做好對各種信息來源的搜索、篩選工作,加強網絡信息的“過濾”“澄清”和綜合整理。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園網絡。高校應增強校園網絡的服務功能,將網絡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格局進行規劃建設。四是與相關管理部門配合,凈化學校周邊環境,創造文明校園。
3.建立一支高信息化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
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有扎實的理論、豐富的實踐經驗,又要具備較高的信息化、網絡化水平。政工隊伍必須具備高水平的信息處理能力,掌握先進的網絡技術,才能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達到利用網絡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
4.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教育,提高防范能力
青年學生對各種游戲、軟件等新型技術產品興趣甚濃,容易被不法分子欺騙和侵害。信息化、網絡化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是要針對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薄弱的問題,加強網絡安全意識培養,提高他們的辨識能力和防范網絡詐騙的能力。除對大學生網上行為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教育、規范其網上行為之外,還要不斷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網絡技術,使大學生能從技術層面來識別和掌握網絡詐騙或其他網絡危害的方法,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5.搞好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凈化網絡空間
道德教育越是具有針對性,就越具有實效性。現代社會生活在提供給人們更多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同時,必然要求人們奉行一種現代的道德理念,不能喪失起碼的做人底線和倫理準則。但近年來發生在大學校園內,尤其是部分大學生乃至大學教授、高級領導身上的種種不道德行為雖是個別現象,也足以令人震驚和反思。網絡道德同樣是一種涉及公共關系的社會準則,要求網絡主體之間彼此尊重,不能把對方看成純粹的“數字化”符號,利用網絡交流的匿名性隨意進行人身攻擊、造謠中傷他人。網絡上的個人信息和隱私也不是可以任意檢查、解密或獲取的。網絡道德教育要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有效使用網絡信息,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方法進行網絡交流,不斷凈化網絡空間。
6.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豐富學生文化生活
網絡作為知識與信息的載體而存在,是教育媒體的自然延伸。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根據大學生對網絡的興趣和特點,利用網絡教育的優勢,開展各種有益的文化活動,使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網絡文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如可結合學校和學生特點,舉辦網頁設計比賽、程序設計比賽、網上征文比賽、網上演講比賽等網上活動,一方面豐富了大學生的文化生活,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另一方面對大學生的網絡操作技能、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玉樑.價值哲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
[2]張彥.論網絡空間的凈化與青少年網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7).
[3]龍樹榮.談網絡對在校大學生學習與能力的影響[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7(2).
[4]陳迎明,喻躍龍.大學生網絡成癮現狀及成因探究[J].現代大學教育,2007(2).
[5]黃平,王自貴.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
[6]楊向榮.大學生網絡依賴的動因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6(3).
[7]米建軍,等.充分利用網絡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4).